ZAKER贵阳 2022-03-10
《科技日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中国天眼”出大成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10 日,《科技日报》刊发报道《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中国天眼 " 出大成果》。2021 年 2 月 5 日,贵州贵阳。习近平总书记会见 " 中国天眼 " 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时,点题 " 科技自立自强 ",宣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信心。如今,一年过去," 中国天眼 " 有什么重大原创突破?牢记嘱托和肩负使命的科技人员,又有什么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说?具体报道如下:

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大窝凼,从一个大胆到有些突兀的设想,到建成举世瞩目的 " 中国天眼 ",科技的自立自强,在这里有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2021 年 2 月 5 日,贵州贵阳。习近平总书记会见 " 中国天眼 " 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时,点题 " 科技自立自强 ",宣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如今,一年过去," 中国天眼 " 有什么重大原创突破?牢记嘱托和肩负使命的科技人员,又有什么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说?

温暖的回忆:总书记来了

" 刚开始有点紧张。" 时隔一年,FAST 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回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逐个和大家打招呼。当中科院领导介绍姜鹏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句 " 很年轻嘛 ",一下子打消了他的紧张情绪。

视频连线时,总控室工程师孙纯汇报了总控室的功能模块及正在进行的观测任务,测量组工程师宋本宁则站在观景台上,通过视频介绍了 " 中国天眼 " 的全貌和构造。他们代表团队表态:"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把‘中国天眼’运维好!"

孙纯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了南仁东,希望年轻一辈科技工作者能继承和弘扬南仁东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让姜鹏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殷殷关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 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是很精准的指导思想。" 姜鹏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在很多领域还被 " 卡脖子 ",只有科技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深情的牵挂:寄语 " 出大成果 "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颇具代表性的 " 名片 "," 中国天眼 "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从落成到运行," 中国天眼 " 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2016 年 9 月 25 日," 中国天眼 " 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天眼 " 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勉励 " 中国天眼 " 团队,要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中国天眼 " 还两次走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在 2017 年和 2019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及 " 中国天眼 " 及其奠基人南仁东。

在姜鹏看来,这一切,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 " 中国天眼 " 的深情牵挂。" 我们团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运营和维护好‘中国天眼’,确保它的科学产出。唯有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让‘中国天眼’安全、高效地完成每一次观测任务,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全国人民的期待。"

牢记的嘱托:征战星辰大海

姜鹏说," 中国天眼 " 目前运行很高效,年均工作 6000 多个机时,性能和稳定性都达到了最优的状态。

如今,在贵州平塘的大窝凼里," 中国天眼 " 正开启着 24 小时观测模式。驻守现场的科技人员三班倒,忙碌,却又有条不紊。孙纯所在的总控室,操纵着 " 中国天眼 " 的指向定位,宋本宁所在的测量组,则关乎 " 中国天眼 " 运行的稳定性和灵敏度。每一个人,严阵以待;每一个环节,秩序井然。

让姜鹏感到欣慰的是," 中国天眼 " 已经进入了 "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 的阶段,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星际介质及恒星形成等方面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一篇关于快速射电暴的研究成果入选《自然》《科学》杂志 2020 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一篇关于 " 中国天眼 " 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样本的研究成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一篇中性氢探测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自然》杂志封面文章发表,三篇研究成果入选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果 …… 截至目前," 中国天眼 " 新发现的脉冲星约 500 颗。

凭着 " 中国天眼 " 这一巡天利器,我国科学家放出豪言壮语,表示 " 预计再用八到十年,争取把银河系看穿 "。

孙纯说,如果有机会再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她想说:"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把‘中国天眼’运维好,为全球的天文学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期待‘中国天眼’出更多更好的大成果,希望总书记有一天能亲临‘中国天眼’台址 ……"

来源 科技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