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
最受关注的中国古代名画
非《千里江山图》莫属
与许多出自清宫旧藏的名画一样
这幅画也曾经被风雅皇帝乾隆
题诗钤印,宣示过所有权
实际上
喜欢为古代名画题跋的皇帝
不止乾隆
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有此一好
他的题画文章都写些什么内容?
又曾经为哪些古代名画留下墨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赋诗作文并非他的长项,但他一直虚心地向当时的名家大儒请教,渐渐地也能写出一手气象阔大的好文章。
1368 年,大明开国,其后,一批历代名画渐渐汇集到大明京师南京,进入皇家收藏。朱元璋闲暇之余,也赏析书画陶冶情操。
他曾经为多幅名画题跋,如南唐徐熙《暮雪双禽图》,北宋范宽《雪山行旅图》,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南宋夏珪《长江万里图》,南宋李嵩《西湖图》,南宋赵千里《江山图》,南宋赵希远《秋塘野禽图》等。
我们选取其中三篇,来领略洪武帝的文采。
《题赵千里江山图》
洪武八年,孟秋将既,入装褙,所褙者以图来进,见题名曰赵千里江山图。于是舒卷,著意于方幅之间,用神微游于笔锋,岩峦穹珑,幽壑之际,见赵千里之意趣,深有秀焉。
若观斯之图,比诚游山者 , 不过减筋骨之劳耳。若言景趣,岂下上于真山者耶!其中动荡情状非止一端。
如山高则有重峦叠嶂,以水则有湍流蟠溪。树生偃蹇,若出水之苍龙。遥岑隐见,如拥螺髻于天边。近峰峻拔,露掩僧寺之楼台。碧岩万仞,临急水以飞云。架木昂霄,为栈道以通人,致有车载驴驼,人肩舟櫂。
又目樵者负薪,牧者逐牛,士行策杖,老幼相将。观斯画景,则有前合后仰,动静盘桓。盖为既秋之景,兼肃气 , 带红叶黄花,壮千里之美景。
其为画师者,若赵千里,安得而易邪!
《江山图》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伯驹的作品,赵伯驹字千里,因此这幅画又被称为《赵千里江山图》。
1375 年秋天,朱元璋见到了赵千里的《江山图》。
巧合的是,图画当中的景色也正值秋天,山水楼台,各种人物、植物,都与现实中的景物酷似,朱元璋看得意趣盎然,于是欣然提笔作文。
文章写好之后,朱元璋交予太子朱标抄写,并与图一起收藏在了文华堂。
文华堂位于明皇宫、即今南京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内,是当时太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朱元璋少年时代生活艰难,没有机会读书,但他非常重视诸位皇子的教育,特设文华堂招徕各位儒士轮班侍从太子读书,并下令挑选青年才俊充当太子的伴读,在这里,他还经常召集诸位皇子与名儒一同谈古论今、评论文学。
1375 年,48 岁的朱元璋称帝已有八年。大明如日初生,正朝气盎然。
虽然北元政权还以漠北为根据地在做最后的微弱抵抗,但已对大明不构成威胁,而就前一年,在南京做了五年人质的元皇子买的里八剌刚刚被遣送回漠北,用以宣示洪武帝的怀柔政策。割据蜀地的夏政权,也已经被消灭。
极目千里,朱元璋看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帝国。
[ 宋 ] 赵千里 《江山图》
《题李嵩西湖图》
朕闻杭城之西湖,今古以为美赏,人皆称之。我亦听闻未见。
一日,阅李嵩之画,见西湖图一幅。其上皴山染水,界画楼台。写人形而驾舟舫,举棹擎桡,飞防布网,抛纶掷钩。歌者音,舞者旋,管弦者,则有笙、(竹秦)觱篥。其为湖也,汪洋汗漫,致玩景者若是,可不乐乎!
然斯湖之佳则佳矣,于中,昂君子、卑小人,不难见也。
夫君子之游湖,当世泰之时,乘舟于湖,昼则推篷玩景,极目遐观,览佳气于胸中,著以诗文,黼黻皇猷。夜则仰卧叶舟,睹皓月而品琼箫。乐其乐,而歌世之清泰。
比狎小人者何若?小人之游,会无知,务声色,耗资财,而酣饮无厌,纵其欲而不绝,是有破家荡产,身乏衣食者多矣。
比君子游何如?于昂君子、卑小人,可不信乎!
李嵩是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西湖图》是流传最早的杭州西湖图像,被认为是最能展现南宋西湖全貌的作品。
西湖的园林建筑兴起于南宋时期。南宋统治者以临安(杭州)为国都,大肆营造,西湖成为当时达官贵族和市民游览享乐的胜地,闻名遐迩。
1279 年,崖山海战以南宋全军覆没告终,南宋灭亡,包括江南大片土地在内的故宋国土归于蒙元统治。
当时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南宋的覆灭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朝廷上层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美丽的西湖,也因此被看做奢靡腐化的象征。
朱元璋看到李嵩《西湖图》后,有感而发作文。他把游山玩水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君子在国泰民安之时游湖,坦然享受眼前美景,赋诗作文,传之世人,共咏天下清泰。小人游玩,则耗尽钱财,纵欲无度,以至于破家荡产。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著名的劳模皇帝,据传他曾赋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他在位时一直提倡俭朴生活,痛恨奢侈享乐,《题李嵩西湖图》中传达的正是这种思想。
清代,据传由李嵩所作《西湖图》入清宫。1751 年,朱元璋的后辈同行乾隆帝首次南巡;六年之后的 1757 年,乾隆帝再次南下游历江南。在位于西湖孤山的行宫内,他目览《西湖图》发出慨叹:" 境即图中图更披,湖山印证契神姿。六年寤寐遐不谓,一勺清冷宛若斯。"
[ 宋 ] 李嵩(传)《西湖图》 (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题夏珪长江万里图》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奸臣胡维庸权奸发露,令法司捕左右小人,询情究源。良久,人报左相赃贪淫乱,甚非寡欲。朕谓来者曰:" 果何为实,以验赃贪?" 对曰:" 前犯罪人某被迁,将起,其左相犹取本人山水图一轴,名曰夏珪《长江万里图》。" 朕犹未信,试遣人取以验,去不逾时而至。吁!微物尚然,受赃必矣。傍曰:" 乃夏珪之亲笔也。"
时左右内臣尽舒其轴,朕的视之,见皴山染水,落笔有方。陆有层峦叠嶂,岩谷幽冥,树生偃蹇,藤挂龙蛇。水有江湾屈曲,其势动荡,仿佛万里洪波。又山意足而平川荡荡,远浦弥漫。俄生培塿,突旷野以垒垒。观相生血气者,则有寒雁穿云,乔松立鹤,水陆崎岖,僧俗半出云岩而似行似涉。
若此者,非工夫一日以成其图也。斯万里也,造次不节,逡巡不成。若仁者体嵬山而耸拔,知者效流水以守常,不亦俊乎!
一篇题画文章后面藏着一段血雨腥风的帝国往事。
1379 年,中书左丞相胡惟庸接连触怒朱元璋。先是胡惟庸的儿子喝醉酒后,骑马在闹市狂奔,马突然受惊,将其掀翻在地,正巧有一辆马车驶过,将其碾死,胡惟庸于是命人将车夫杖捶而死。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令他偿命。再有占城国来大明京师南京进贡,中书省工作失职,没有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知道后下令追查责任。左丞相胡惟庸作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和右丞相汪广洋,以及六部官员全部都被追查。
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的不满,由来已久。
胡惟庸为人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处理,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于是,他以占城事件为由头,开始处置胡惟庸。
就在办案过程中,有人揭发胡惟庸贪赃淫乱,欲望膨胀。朱元璋让对方提供证据,对方说,胡惟庸曾私自占有某位因罪被迁官员的山水图轴,即夏珪《长江万里图》。朱元璋派人去取该图,果然得来。他由此事判断,胡惟庸必定还有其他更严重的贪腐行为。
令胡惟庸垂涎的《长江万里图》,究竟是怎样一幅图?
朱元璋在认真端详图卷后,写下了一篇题画文章。同样是题画文章,但相比意境明朗的《题赵千里见山图》与《题李嵩西湖图》,这篇《题夏珪长江万里图》描写的景色阴郁孤绝,看来令人生畏。
冷酷的现实更令人生畏。
在朱元璋的继续追查之下,胡惟庸、汪广洋等人被诛杀,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案件直到十多年后还未肃清,前后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 宋 ] 夏珪(传)《长江万里图》(局部)
读完三篇题画文章
不难发现
洪武帝虽也是题画达人
但与乾隆帝风格大不相同
乾隆读书甚多
所以他自觉很有才情,又好 " 卖弄 "
顾恺之的画上描朵兰花
李公麟的画上添几支竹子
题的诗文从品评诗画、诗寓箴规
再到自我写照、体恤民瘼
内容杂陈,所涉甚广
相比之下,朱元璋是苦出身
在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中摸爬滚打
他无意于秀文采,他题写的诗文
不管是对锦绣河山的赞美
对铺张骄奢的厌恶
还是愤然而起的杀机
都是一代帝王御宇天下
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达
画卷上的山水已然凝固
朱元璋的御笔却再次赋予它们诡谲的力量
从这些题画诗文中,也许
你能拼贴出一个真正的朱元璋
现代快报 + 记者 白雁 / 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