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全市社区小区、城中村、产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3 月 13 日晚的一则通告,让深圳按下了 " 慢行键 ",全力抗疫。2000 多万人口,做 3 轮核酸检测。这 168 个小时,超过 1500 个采样点,超过 6000 万根棉签,为的就是一座城市的 " 清零 "。为了这个 " 清零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这群人按下了 " 加速键 "。
累计完成 300 多万人次采样任务
3 月 14 日早上 7:30,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住院部大厅人员熙攘,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每天从这里出发奔赴各采样点的人员就多达 400 多人。
体检科护士长何素芳是连续奋战的采样队员之一,在此前的连续 5 天,她都带队在松坪山公园采样点,每天采样人次都在 2.2 万人以上。作为采样点的组长,除了负责采样任务以外,还承担着采样点各项工作组织协调、人员轮换、感控措施的落实到位等细节工作。何素芳从开采到撤点,每天工作至少 15-16 个小时。
▲核酸采样。
" 采样速度快了,检测结果才能早点出来。" 何素芳说,身着白衣,就是身披责任和使命,助力深圳核酸检测跑出加速度。应疫情防控之需,体检科停诊,在她的带领下,体检科全体医务人员 "5+2,白 + 黑 " 地奋战在采样一线。
人均采样量屡刷新高,突破 1500 人次,1600 人次,1700 人次 …… 手部消毒、撕开包装、抬手取样,一连串的动作要一直重复千遍;很多医护人员都因采样出现了手指、腕关节、肩膀不同程度疼痛的情况。
据悉,本轮疫情以来,南科大医院已累计出动超 5000 人次,完成了超 300 多万人次的采样任务,高速高效核酸检测的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的坚守。
24 小时运作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完成采样是核酸检测的第一步,除了打前阵的采样人员,南科大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也开始通宵达旦与病毒赛跑,为的就是保证每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尽快出具,精准且可靠。
" 请收采样标本。" 一位检测人员刚扒了几口饭菜,就匆匆跑去接收样本了,要对样本进行表面消杀以及核对、编号。样本经信息录入送到实验室,换班的检测人员也已经利索地穿好防护服,佩戴好口罩、护目镜、手套,直奔生物安全柜,把样本加入到核酸提取板内,然后放置到核酸提取仪上。这些流程需要纯手工完成,之后再由下一个环节的检测人员操作自动核酸提取仪,对样本进行查对。
▲实验室检测。
单手旋盖、加枪头、吸样、打枪头、旋紧盖,检测人员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重复着这几个动作,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准确出具检测报告。虽然操作手法已经非常娴熟,但这样大规模的加样量,很多久经沙场的 " 检验人 " 还是第一次经历。从进入实验室到下班,检验人几乎不会离开座位。" 谁都不是特例,很多同事嗓子都沙哑了,盯着样本的眼睛也红了,拧瓶盖的手破皮了,大家依然忙个不停。" 检验科主任孙彦说,这些天,整个实验室内,除了机器的声音,就只有窗口处传递标本的开关声。
自本轮疫情发生后,检验科全体检测队伍全安排上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实行 24 小时不停运转,16 名检测人员按班次轮换,每天持续工作 15-18 小时以上不停歇,下夜班主动继续倒白班,就是为了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为疫情防控工作争取主动权。检验人的加速度,也确保了核酸检测的加速度,核酸检测最快 3 小时就能出结果,最大检测量一天达到 1.2 万余人次。
畅通 " 三区 " 患者就医最后一百米
南科大医院作为南山区定点医院救治 " 三区人员 ",承担全区所有密接、次密接、封控区、管控区及发热患者诊疗,在慎始如终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应急任务的同时,全力保障涉疫人员就医需求,畅通就医 " 最后一百米 "。
接任务后,医院火速改造建成南科医版 " 石鼓山 " 隔离病区。首期改造建成 4 个隔离病区,50 间病房,收治 " 三区 " 患者,发热门诊改造增加管控区患者留观诊室。医院隔离通道、隔离病区、标识指引等设置全部到位。对于 " 三区 " 内的血液透析、肿瘤、精神疾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分门别类制定专项医疗方案,确保满足各类患者医疗需求。
近日,身处管控区的孕妇刘女士孕 39 周 +,凌晨 3 点她在家中发现自己羊水破了,她的丈夫赶紧联系社区送往定点医院南科大医院就诊。刘女士送达发热门诊后,医生立即予监测生命体征、查新冠核酸,并联系产科会诊,同时为刘女士开通绿色通道收入隔离病区,隔离病区是配合防控工作紧急成立。产科医生在做好三级防护后进入病区接诊刘女士。
▲产科隔离产房。
在遵守院感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产科医生及助产士快速安全地把刘女士运送至产科隔离产房。7 时 56 分,刘女士顺利分娩,母子平安。目前南科大医院已陆续收治好几例封控区、管控区孕产妇。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