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21
深晚报道|4800瓶水一周喝完 方便面很受欢迎 深晚记者亲历罗湖区清水河街道玉龙社区8小时抗疫细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18 日 9 点 30 分,深晚记者和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管理处党支部的罗静抵达罗湖区清水河街道玉龙社区。

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部很是安静。迈进社区书记张佩芬的办公室,她果然不在,在的是她 12 岁的女儿古芷慧。她正在上网课,这一周,她就守候在母亲的办公室,跟着母亲一起上下班,她是 " 常驻人口 ",张佩芬是 " 流动人口 "。

顺着张佩芬在电话里的指引,深晚记者和罗静步行 5 分钟赶到金湖社区公园,这里才是 " 热闹 " 所在,三位医护人员早已就位,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负责 " 粤核酸 " 扫码,服务来自罗湖区发改局、清水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下沉干部,还有来自工商银行、税务系统、松泉实验学校、武锦幼儿园的志愿者们进行核酸采样,这是每天早上的 " 必修课 "。工作人员先采样,10 点准时开始为附近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玉龙社区不大,约 7500 名居民,共计设置了 5 个流动核酸采样点,1 个固定采样点。金湖公园通风良好,是固定核酸检测点,将一直 " 营业 " 到晚上 10 点。19 名社区工作人员之外,还有数十名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这里变身 " 天使白 "" 守护蓝 " 和 " 志愿红 ",这一天的抗疫工作就在迅速的核酸采样中开始。

大数据信息排查:无数次询问你在哪? 每个拨打的电话都是 " 关心你的人 "

做完核酸采样回到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蒋慧星给深晚记者和罗静一人一件 " 红马甲 ",分配了信息排查的任务。有工作人员干净利落地向记者交代了要向接电话人询问的相关事宜,深晚记者和罗静随后收到两个表格,正反面以表格形式登载了姓名和电话号码,另外的备注栏为空白,需要记录此人的近一周的行程。

罗静面前有台办公座机,她很快投入了工作," 您好,我是罗湖区玉龙社区防疫工作人员,请问您是 ** 吗?您现在在哪里?您去过福田、宝安吗?" 得到的答案各式各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要一再追问,确认几月几号去过哪里,先后经过哪里,督促其做核酸。

办公电话不够,深晚记者还没来得及开通云总机,就使用了自己的手机。两个多小时内,深晚记者耳膜嗡嗡作响,先后拨通了四五十个电话,有 1 个电话停机,3 个电话拨打数次未接,遇到有口音的人,只好再三确认其位置,所在地点哪几个字的写法,好几次脱下口罩喝水才能缓解口干舌燥,手机电量也逐渐减少。

深晚记者甚至还充当了 " 安慰天使 ",电话那头的小哥从外地回来,滞留在高铁站数十小时,仅仅有泡面提供,还有从北京前往香港公干的人士,在深圳住办公室许久了,也有从外地来深对接业务的生意人,正在茫然失措中。

" 您注意防护,戴好口罩、每天进行核酸采样呀,祝您生活愉快。" 用这句话结尾,总会迎来诸多热情回应," 谢谢你,你辛苦了。"

其他负责大数据排查的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分外忙碌,来自上级单位的需要核查的数据不断下发,一下子 2000 条是常事,每一条都需要拨打几分钟,甚至十多分钟的电话,累计起来,一上午一下就过去了,就恨不能 " 每天有 48 小时?"

在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办公室、会议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里,来自武锦幼儿园、松泉实验学校的教职工是大数据核查工作的 " 主力部队 ",教师们的优雅和礼貌、耐心和细心,洞察世事和练达人情,成为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完成速度快、信息准确是诸多社区负责人对他们的印象。

只是,经过他们驻扎的简陋会议室,摸着自己的脖子、扭动脑袋的教育志愿者比比皆是,伏案工作颈椎、腰背疼痛总是会时不时袭来。

" 扫楼 " 录数据 徒步爬楼 被防护服闷得大汗淋漓

当天中午 12 点刚过,陆续有卡口值班、" 扫楼 " 的 " 守护蓝 " 返回,玉龙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着把几个大大的保温箱转移进会议室,开餐了!

玉龙社区工作站副站长李映华等不断进进出出,查看社区的下沉干部、志愿者有没有回来,在群里呼叫大家:" 吃饭了,吃饱饭再干活!"

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李映华给深晚记者和罗静安排了新活儿,下午我们将换上 " 小蓝 " 隔离服,跟着清水街道综治办下沉人员陈伟红和马彩霞去 " 扫楼 "。

下午两点,深晚记者脱下身上的红马甲,更换服装,从蓝色防护服到头套、N95 口罩、手套、鞋套、手机塑料膜套一个也不少。深晚记者所穿的 " 小蓝 " 隔离服很是人性化,肚子部位还有个大口袋,手机、充电宝、上门需要的网格记录资料、笔均可以塞进去。而罗静的隔离服则没有口袋,她用塑料自制了一个口袋,用透明胶带固定在腰间。

深晚记者和马彩霞两人负责的是武警医院生活区的 12 栋和 10 栋,12 栋有一个单元,11 栋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有 1 到 4 户。两人从一楼开始挨个敲门,谁先开门就先接受 " 标准问候 " —— " 您好,我们是社区的,您家里几个人?扫下您的粤省事的粤康码,全家人的,我们录入资料。"

有很多居民非常踊跃,一部手机存了家里所有人的粤康码。有的说有家人外出上班了,一问,不是医护人员就是警察、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也很快要来了家人的粤康码截图,马彩霞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扫码,深晚记者则负责在手中的网格资料上核对家中人员,扫码成功的人名前打钩。

不敲门的也有,脸色不悦的也有,但多数居民都很是配合,一句 " 辛苦你们了 " 留在准备关门的那一刻。

楼道闷热,戴着 N95 口罩,汗水很快就在马彩霞的额头上显现。她毫不理会,继续敲门,遇到有下楼检测核酸的居民,也积极 " 截留 ",请其出示粤康码,登录信息。

很快忙完 12 栋,深晚记者和马彩霞下楼休整,坐在小区楼下的凳子上,一阵清风,很是舒适。随后两人又开始 " 进攻 "10 栋。

10 栋并不在 12 栋、11 栋旁边,徒步了十分钟才终于看到楼梯的 10 栋。这次,马彩霞也帮深晚记者登录了她的扫码账号,两台手机同时扫码收集居民信息,一人一层楼往上前进的速度立刻加快!10 栋的居民也相当给力,开门速度快,总让我们 " 喜上眉梢 "。

不过,仅仅两栋楼,挨个敲门录入信息,遇到有询问的居民回答相关问题,深晚记者和马彩霞耗费的时间也超过了 3 个小时。

感觉最有成就感的是,深晚记者和马彩霞扫码过程中居然发现了一位黄码人员,那位先生说这个码是他的儿子的,一直在家中上网课,没去做核酸。深晚记者赶紧 " 背诵 " 此次袭击深圳的病毒变异株的相关知识,他连连说,很快就让孩子下楼去做。

中间休息了半小时,回到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外脱下防护服,脱下 N95 口罩,换成医用外科口罩,顿时觉得呼吸都畅快了很多。

不过,我们头发上汗津津的,衣物都已经部分汗湿,呼啦啦灌下一瓶水,全身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诉说:" 爽快!"

这样的工作,陈伟红和马彩霞已经持续多日。他们的同事王璐更是负责,每发现有不做核酸的居民,总数次上门动员对方,还热心帮助其他组完成工作。

众多居民送来爱心物资 也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

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早一步回来的 " 志愿红 " 正在帮忙清点、搬运第二天的物资和一箱箱矿泉水。不一会儿,矿泉水就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垒成了一个 " 小山 "。

社区党委书记张佩芬在一旁露出两个酒窝:" 街道这批水来得很及时,上次送来的 200 箱水刚喝完。"

记者请张佩芬计算一下多久喝完 200 箱水。她查看了一下上次的物资接收资料,上次送来 200 箱水,是一周前。也就是说,4800 瓶水,仅够社区消耗一周。

而在这个办公地点,最受欢迎的物资除了水之外,还有方便面,各种口味的方便面堆满了书记办公室旁的走道。工作人员过了饭点才赶回办公室,外面基本找不到开门的小店,那就只能靠方便面充饥;工作到凌晨肚子饿了,方便面也是最便利的夜宵。

当然,玉龙社区总会意外收到各类物资,比如最近,附近湖南大碗菜的老板煲了爱心银耳糖水送来;广府好点送来 60 份绿豆粥,众多工作人员喝下凉沁沁的;送餐的面点王也随餐赠送一个橙,让忙碌的社区工作人员补补维 C。这些心意真的很 " 橙心橙意 "。

张佩芬介绍,附近众多店主不仅送来爱心物资,纷纷都把员工带来做志愿者,一行人核检点执勤、扫楼,忙得不亦乐乎。

在玉龙社区里,各个小区党支部更是给力,总一手包揽了核酸采样点的志愿服务工作。在长龙花园,支部书记拜长明等带领党员及其家属 60 余人,就连续 5 天服务在核酸采样点。

银龙花园、武警医院宿舍大院两个小区的居民同个卡口进出,人车压力都比其他小区大很多。银龙小区党支部书记许世民带领两位居民义工总是从上午 11 点站岗到下午 6 点,查车的查车,查人的查人,各负其责,把 " 没事,我不累!" 挂在嘴边。原本安排在这个卡口值班的轮班工作人员也被他们 " 赶了回去 "。

而银龙党支部的支委老滕也被社区工作人员视为团队一员,不是 " 扫楼 " 就是在核酸采样点服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每天晚上 10 点,金湖社区公园这个固定核酸采样点点 " 关门 " 时分,他都不请自来帮忙搬东西。

银龙花园业主钟哥也是个热心人,总忙碌在武警医院宿舍大院的幼儿园前的核酸采样点,这里的 " 守护蓝 " 不是银龙小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就是小区业主,钟哥振臂一呼,很多业主都积极来帮忙了。

张佩芬更是笑着说起,因为稍微年长,总是抱怨自己 " 被遗忘 " 的还有宿舍大院党支部的廖叔、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徐叔,更有平日活跃一堆老年人,总在微信群中呼唤,他们总是怕社区不安排事情给他们。

晚上还有 15 名企业志愿者来 " 接棒 "

很快,6 点就过了,蒋慧星、李映华等社区负责人又在清点吃饭人群了," 区发改局的小伙伴回来没有?工行的小伙伴回来没有?税务系统的小伙伴们?" 呼唤声中," 守护蓝 "" 志愿红 " 先后很快回来吃饭了。

来自工行的年轻小伙杨炜发是 " 扫楼 " 大军之一,他表示,参加了三天的志愿者工作了,从工作服换成 " 小蓝 " 隔离服,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呼吸不畅与闷热。

" 结束脱下防护服,基本就是汗流浃背了。虽然这么辛苦,但是每核实完成后,听到居民们的一声声感谢,一句句辛苦了,我便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杨炜发很是真诚地抒发感受。

来自罗湖区发改局何伟琴和同事们也是连续战斗多日,几个小年轻一起,大家都锻炼出默契了,总是在想办法高效完成手头工作。更别说税务系统组织的志愿者,更是不讲条件,听从社区安排处理各类防疫事务。

玉龙社区里,还活跃着来自结对共建党支部的东江环保的两位党员李昌和小聂,他们已经来连续多天来玉龙社区服务了,小聂甚至把妻子也一同带来了,他笑自己朴实的理由:" 我有经验了,可以教我爱人,人多力量大嘛。"

松泉实验学校校长曾挺宇也默默坚守玉龙社区三天了,前一天,他起早贪黑在小区卡口值班,热情解答居民关于防疫政策的疑问。第二日,他把妻子都叫来社区一直推进大数据信息排查工作。

" 我们学校教职工当得好‘网红主播’,也做得好‘守护蓝’和‘志愿红’,他们做教师敬业,做志愿者也很敬业,我们每天招募 15 名志愿者按照罗湖区教育局安排区多个社区抗疫,大家都是为了孩子们早日回归校园而努力!" 曾挺宇表示。

傍晚 6 点半,吃完了社区小伙伴的下午茶——绿豆糖水,吃了饭,深晚记者准备回家了,而张佩芬、蒋慧星、李映华等人的身影还在忙碌,专职负责转运和居家隔离的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勇还在布置各项隔离事宜。

有 5 个月身孕的小邓也依然在忙碌,小邓是社区的党建组织员,这段时间她就成功变身为数据员,每天负责大量数据的核查、受理志愿者登记、协助志愿者订餐及前台服务等工作,和同事们一样忙得脚不沾地。

当晚,清水河街道 " 两新 " 组织党委还组织了 15 名企业志愿者前来支援,继续负责 " 扫楼 "、服务金湖公园核酸采样等工作。

问张佩芬估计今天要忙到几点,她笑着摇头,都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了。晚饭后清点物资、线上开会、总结工作,上传下达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已经成为常态,她笑说忙到几点要看 " 运气 "。

" 有天晚上十点多就突然来了一个通知,有 7 户需要办理居家隔离手续的居民,我们‘三位一体’队伍上门,一下子忙到凌晨三点左右。" 张佩芬平静淡然。

常驻她办公室的女儿古芷慧,面对深晚记者一直笑吟吟的,她自己上网课,自己吃饭,累了就自己躺旁边的沙发。她说,爸爸也在黄贝街道抗疫,亲戚在家里帮忙带着 3 岁的妹妹,在家里上网课爸爸妈妈都见不到,在这里还能见到妈妈挺好的,近段时间她也习惯了晚上等待妈妈下班,再一起回抗疫人员集中住宿的酒店。

" 可能还要等等,爸爸妈妈说他们正在努力,要我也一起努力!我乖乖的,就是努力了。" 古芷慧说。童言稚嫩却真诚无比,让人感慨,社区基层工作太不容易!

离开玉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忍不住回头,一丛簕杜鹃在墙头开得分外红艳。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相关标签

工商银行 核酸检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