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3-27
“藏”在山村中的贵阳刘玉智藏报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春日,杏花、李花、桃花竞相绽开,贵阳市郊一片好风光。被评为 "2021 年度贵州省十佳非国有博物馆 " 的贵阳刘玉智藏报馆,就 " 藏 " 在位于南明区永乐乡小山村中。这个 800 余平方米的藏报馆,收藏着 6000 多种、共 60 多万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报纸,总重量近 60 吨。

藏报馆主人刘玉智是一位 80 岁的老人,他从 23 岁读报、到节衣缩食藏报、再到颠沛流离建馆,与收藏报纸的不解之缘已经延续了近 60 年,被誉为 " 贵阳集报第一人 "。10 年前,刘玉智一家倾尽所有打造的 " 贵阳刘玉智藏报馆 " 免费向市民开放,仅 2021 年,参观人数就超过 5 万人次。

" 我们希望藏报馆能早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收藏。" 刘玉智女儿刘贵江负责藏报馆日常运营、接待、整理等工作。她告诉记者,馆内有些藏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纸张脆弱发黄,急需技术层面的支持,希望民办博物馆得到多方关注和支持。

小报馆 大底蕴

刘玉智藏报馆装修简朴,分为展示馆和收藏馆两个区域。

收藏馆里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一箱箱密封保存好的报纸,每个箱子外都标注着刊号、日期。这里收藏着见证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年沧桑岁月的各个时期旧报纸。其中,有百年 " 高寿 " 的《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救国报》,也有珍藏版的《新华日报》《晨钟报》《晨报》《人民日报》,还有绝世珍宝 " 金箔报 "" 中国最小报 "" 丝绸报 "" 伞报 " 等,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流报刊、各地州市县级党报。还有全国各地年鉴、史志,报纸试刊号、创刊号等,以及多种专业报刊,均被分门别类存放在各个专题展柜中,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展示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报展 " 映入眼帘,这是 2021 年刘玉智特别推出的专展。专展以剪报的方式记录党的发展进程和百年巨变一一

现场展示的 1925 年 6 月 27 日发行的《热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着社论《五卅惨案与废除不平等条约》。据《中国档案》2012 年第 8 期上刊载,1925 年 6 月 4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创刊,由瞿秋白主编,每天出版 8 开 4 版一张,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张报纸只出了 24 期,6 月 29 日就被租界巡捕房查封而停刊,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专展还展示着《人民日报》各个时期的代表版面,如 " 号外: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 黔桂铁路昨日通车到独山 "……

这些藏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百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刘贵江介绍,建馆以来,全省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分别组织员工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馆内藏报也先后在观山湖区、筑城广场等地举行的 " 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 70 周年报展 ""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报展 "" 世界博物馆日展示活动 " 中亮相。

今年,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藏报馆将继续推出红色党报展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收藏路 满艰辛

刘玉智的藏报历程是从学习读报开始的。1963 年,20 岁的刘玉智在甘荫塘粮食仓库担任通讯员、采购员、收款员,报纸成为他获取信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好伙伴。

刘玉智不但读报,还将有用的知识手抄或剪贴在小本子上,几年下来,剪报本达 50 多册、集文章 2 万多篇。刘玉智也从最初不识字渐渐成长为可以通读文学名著,并时常在报纸上发表 " 豆腐块 " 文章。

之后,刘玉智开始收藏整张报纸。一次,他在公园路古旧物资市场淘到《贵州日报》创刊号,同事告诉他,这是我省记录时代变化大事件的报纸,不能再版,很有纪念意义,这让刘玉智更进一步懂得了报纸的价值,从而走上了集报之路。

刘玉智收集报纸主要有三个来源:订阅、古玩城和废品收购站。他去过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以及上海的文化街、旧物市场,跑遍了省内各个废品收购站,亲戚朋友都笑话他 " 像个捡破烂的 "。

上世纪 80 年代,他在贵阳小十字废品收购站偶然发现了一套《大公报》 ( 1917 年— 1927 年合订本)。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 37 元,为了购买这套可遇不可求的报纸,他瞒着妻子向亲戚借了 5000 多元,共花掉 2 万元才将这套报纸收入囊中。" 这可是我的‘镇馆之宝’。" 刘贵江说,前两年馆内接待了来自《大公报》的编辑、记者,一行人对藏品赞叹不已。

订阅报纸、收藏报纸都是不菲的支出,刘玉智节衣缩食;报纸怕潮、怕光、怕灰,为了把报纸保护得更好,他们搬过 6 次家。刘玉智曾在乌当区东风镇租了一间大民房,因房顶漏雨,不少报纸被浸湿,让刘玉智心疼了好久。

为了给这些大体量报纸找一个 " 家 ",2006 年,刘玉智在南明区永乐乡石塘村小山村民组买下一块荒地,2007 年,藏报馆正式开建,几经曲折于 2012 年 7 月正式开馆。著名老报人、作家、《中国剪报》原社长王荣泰题写 " 集报为公 "、《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题写 " 中国集报之家 " 进行祝贺;中国创业协会集报分会授予这里 " 三星级藏报馆 " 称号。

时效性短短一天的报纸,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更是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刘玉智用近 60 年的时间追梦圆梦。如今,刘玉智每年花在订报上的资金近万元,2022 年,他就订了 20 多种报刊。另外,他还通过购买、参与报刊展览和报友之间的交换来增加藏品数量。刘玉智说,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几乎全都花在报纸上了。

旧报纸 谋新生

为守护藏报馆,刘玉智老两口把家也搬到了乡下,种果树、种蔬菜、养大鹅,颐养天年,自得其乐。

藏报馆的发展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从 2018 年至今,相关部门给予补贴近 33 万元用于场馆的基本改造。目前,在永乐乡打造的最美乡村环线设计中,藏报馆成为观光点之一。

可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刘玉智一家人依然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难题。

馆内收藏时间最久远的《政治官报》,发行于清宣统二年十月二日。" 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不敢再动。" 刘贵江指着《政治官报》的复印件说:" 藏报馆现在并无特殊保存方式,有限的储存条件、技术一直困扰着我们。" 来自多个渠道的报纸有不少破损品,修复这些破损的报纸,同样急需专业人士的帮助。

刘玉智的女儿刘贵江说,整个园区规划利用还不够合理,很希望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将藏报馆建设成为更有品质的民间博物馆,并争取在 2023 年民政系统评估中获评为 " 四级 " 社会组织。

刘贵江认为藏报馆当前极需对珍贵报刊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这是一个既要大投入、又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她坦言,仅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刘辉 舒锐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人民日报 贵阳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