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到了草长莺飞时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 1001 岁的诗人王安石看到,会提炼出怎样的新句子呢?
他住长江尾,二十年。江水滋养的这片土地,是他的 " 第二故乡 "。在这里,他目送长江奔向大海,遇见更加浩瀚辽阔的天地。
王安石的一生,起起落落,又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退休之后,他骑着小毛驴周游钟山,心底涛声依旧。
长江边,春风送别了一个踌躇满志的游子。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从江宁(今南京)前往汴梁(今开封),长江边的瓜洲渡口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两岸,京口(今镇江)与瓜洲仅一水之间。舟行至此,遥遥望去,只隔数重山的钟山隐隐绰绰,再见不知是何年。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媚的,岂止是江南春色,还有一个改革家的心情。只是有点可惜,故乡的清风明月与一江春水,没法一并打包带走。
一纸调令恰如春风,让他重返政治舞台的中心,正期待一展鸿图抱负。年过半百,再次踏上征途,他觉得自己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江宁是王安石的 " 第二故乡 "。16 岁那年,王安石跟随父亲王益迁居江宁(今南京)。父亲病逝后,他在钟山守孝、读书。
庆历二年(1042),在江宁府居住五年之后,王安石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三次出任江宁府长官,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都归于此。
晚年的退休生活,他是个 " 宅 " 不住的人。每天吃饱了饭,他就骑着小毛驴,纵步钟山间,累了就在定林睡会儿,每每都要到太阳下班才回家。
在这里,他先后生活了将近 20 个年头,逝世后也葬于钟山脚下。
饱经沉浮的一生,钟山终究是他心的归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穿行于江河之间,为天地立心,为理想奔走。
大江之上波涛汹涌,奔流入海,荡涤了他的心胸,洞开了他的眼界,也滋润了他的笔墨。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狼山观海》
北宋时,长江口还在今南通市区一带。王安石登临狼山,目送长江奔向大海,波浪滔天,浩瀚无涯。万里之外,究竟是谁凿破了昆仑山,让这大水冲决而出,让无边巨浪拍天而来?
公元 1054 到 1055 年,王安石任海门知县,任职时间虽然短了些,但是收获了一众好评。
期间,他还为前任知县沈兴宗写过一篇《沈侯兴修水利记》,王安石与沈兴宗二人同为知县,又常常往来,所以关系非常亲密,因而留下了这份宝贵笔墨。
这段时间,他在考察、兴修海门水利方面的做了相当多的指导工作,同时也为变法积累了经验。十年之后,他在变法中,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农田水利法》。
南宋赵黻《长江万里图》(局部)
人生怎么可能总是春天呢?毕竟,四季轮回才是日常。
多年以后,他变法失败,辞去相位,退休回到金陵,已是人生暮年。眼前的大江,还是当年春风明月里的大江吗?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
长江以北,暮色之下的秋景图徐徐展开:晚云含雨,天光半开。江边青山缭绕,山重水复,好像看不见路,忽然又看见远处点点船帆,忽隐忽现。
一瞬间,只见眼前阴云密布,前途迷茫;一瞬间,却又觉得豁然开朗。大约一个世纪以后,陆游和他有过相似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江岸上,西风摇落的红花正映着夕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
不同时节、不同心境,所见的长江截然不同。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 · 金陵怀古》
眼前是 " 千里澄江似练 ",心中是 " 繁华竞逐 "" 悲恨相续 ",是对历史兴亡的喟叹、忧国忧民的情怀。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乡子 · 自古帝王州》
退休之后,他隐居半山园,每天骑着小毛驴,穿梭于钟山之间,遍寻金陵古迹。谁能读懂他心中的江河?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静妍 / 文 施向辉 / 摄(部分图来自凤凰出版社《长江历史图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