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29
深圳口述史 | 徐少春:“蝶”变成“金” 为企业管理护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口述时间: 2022 年 2 月 24 日

口述地点: 金蝶软件园

▲徐少春

1963 年出生于湖南益阳。现任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财政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委员。曾获得 " 联合国世界本土企业家奖 "" 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 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 "" 十大杰出企业家 "" 中国信息产业杰出领导 "" 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深圳三十个经济人物 "" 深圳科技创新市长奖 " 等多项殊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只身一人奔赴深圳创立金蝶。从财务软件,到转型做企业 ERP,再到迈向 " 云战略 ",金蝶不停 " 蝶变 ",最终破茧而飞。金蝶的成功,离不开深圳开放包容的文化、创新拼搏的氛围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未来,金蝶要继续坚持 " 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 " 的核心价值观,与伟大祖国同频共振,奋力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世界级企业,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让中国管理软件在全球崛起。我相信,金蝶的明天会更好,深圳的明天会更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约翰 · 克里斯朵夫》这书中有一句话: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的座右铭,不但影响了我年轻的时代,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

我从小酷爱读书。幼时家里没有电灯,就点着煤油灯看。有时候家里人来人往,但对我丝毫没有影响。有邻居就跟我母亲说,你那个小儿子是个书呆子。成为文学家是我最初的梦想。

直到有一次,收音机里播出了《东方红》这首歌,哥哥告诉我,那是我国的人造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在宇宙中通过计算机唱出来的,这让年少的我充满了好奇,计算机在我心中也成了一个神秘又浪漫的存在。于是在 1979 年高考结束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有一年暑假,我留在学校勤工俭学。闲来无事时,通过自己的研究,在学校实验室里组装出了一台收音机,当收音机准确接收到频率,传出优美的音乐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创造的兴奋和快乐填满了我的身心。那时候,我最爱读的书是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的《约翰 · 克里斯朵夫》。书中就有一句话: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的座右铭,不但影响了我年轻的时代,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一篇论文,一封来信

播下创业梦想种子

1983 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的一家工厂。当时厂里财务部的同事跟我聊天时提到,给厂里上千人核发工资特别麻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回去后琢磨了一下,然后为工厂编写了一个工资管理小程序,大大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看到工资条通过我编写的程序打印出来的那一刻,创造的成就感再一次包围了我。

从那时起,我心中就有了帮助财务人员从账海中解脱出来的梦想。

1984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财政科学研究所招会计电算化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把会计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在当时很新鲜。恰好我编过财务软件,觉得这个专业很适合我,于是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考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师从著名会计理论家、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纪琬先生,成了中国第一批会计电算化硕士研究生。

1986 年暑假,还在读研二的我撰写了一篇文章——《论会计电算化的标准化、通用化和商品化》,后来发表在《电子财会》杂志上。论文发表后不久,湖北武汉无线电六厂一个即将退休的总会计师给我写了一封信:" 徐教授,你这篇文章很好。等到我正式退休后,能否与你合办一个会计软件公司?"

但当时我还是个学生,觉得创业这件事离我还很远。不过回顾整个创业历程,我想那一刻,创业的种子已经在我心底埋下了。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像一只金色蝴蝶一样,飞进全国千万财务工作者的窗口,帮他们减轻负担。

满怀期待 南下深圳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流行一首歌叫《夜色阑珊》,歌词唱到 " 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快快地飞跑,我的车儿,穿过大街小巷,灯光海洋,闪耀的灯光 "。描绘了深圳经济特区一片繁华热火的景象,可以说让很多年轻人都对深圳产生了向往。

1988 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山东省税务局工作。在济南工作期间,在深圳的同学经常给我打电话,不停地告诉我深圳有多好:" 这里可以买到很多物品,很多都是进口的,这里就是年轻人的天下。"

与此同时,我经常去逛济南的电脑街,挨家挨户了解行情。而那句 " 这里就是年轻人的天下 " 也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回响,我的心里渐渐萌生出了一个强烈的渴望:去深圳打拼。

在我的导师杨纪琬先生的介绍下,我被深圳市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录用。1988 年 10 月 20 日,我乘坐的火车抵达深圳。一出车站,就看到一个指示牌——一边指向香港,另一边指向深圳。

形形色色的人提着行李,与我擦肩而过,奔向两边,那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一下子扑面而来。我心里满是掩饰不住的激动:我终于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了!

必须创业 义无反顾

在深圳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我主要负责软件的开发工作,同时帮助客户审计查账,提供电脑快捷化的咨询和服务。1991 年,深圳市政府大力鼓励民间科技人员创办民间科技企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心底的那颗 " 种子 " 萌芽了。

于是我正式辞去 " 铁饭碗 ",投入到创业梦想之中。

但创业总是艰难的,第一步就碰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办一家公司需要 30 万元注册资金。为了筹集到这笔钱,我只能先承包一家电子公司的软件开发部作为创业的过渡。当时承包的条件是每个月要支付 4 万元管理费给公司,其它盈利才归我。那时候深圳的人均工资只有几百元,4 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但我已经下定决心走创业这条路,义无反顾。

当时,硬件比软件更容易赚钱,我就先做起了硬件生意。我经常去赛格市场看最新产品,通过同学介绍和此前积累下的客户关系,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扣去管理费后还净赚 6 万多元。

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当时,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科学的春天要来了。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强烈地感受到,在深圳,新一轮的开放就要到来,这更加坚定了我创业的想法。

从爱普到金蝶

1991 年 7 月,赚够了创业资金后,我开始着手准备开公司的事情。我写了一份 65 页纸的关于申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到当时的深圳市科技局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因为我的创业报告写得非常详细且专业,当时的深圳市领导特地在报告上做了批示。市科技局的一个干部告诉我,这是他们见过最好的可行性报告。

深圳的办事效率很快,不到一个月,我就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

公司成立之初,虽然我的名片上印着 " 董事长、总经理 ",但整个公司从上到下只有两个人。我每天带着自己编写的 " 爱普财务软件 ",骑着自行车,挨个企业推销。由于产品实用,帮助企业解决了财务报表的难题," 爱普财务软件 "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打开了市场。

那段时间,我忙得不可开交,但也遭到了一些公司的质疑:" 怎么总是你这个董事长亲自上门为我们服务?" 这让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将公司的规模做大。

为了公司的发展,我决定引入更多的投资者。而后,爱普也更名为 " 深圳远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从此成了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当时国家 " 以公有制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 " 的大背景下,深圳开始大规模引入外资公司,外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也给我们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当时国家财政部规定,外资企业需要使用人民币作为企业的记账本货币,而那时外资公司使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国外的,无法处理中文及不能做到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处理账务,急需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软件。

" 金蝶 " 软件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之所以取名为 " 金蝶 ",是因为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像一只金色蝴蝶一样,飞进全国千万财务工作者的窗口,帮他们减轻负担。" 金蝶 " 推出后,也确实不负初心,一举打破当时外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推动深圳会计电算化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金蝶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后,销售情况非常好,以至于很多客户只记得金蝶这款产品的名字,打电话过来咨询时候,开口就问:" 是不是金蝶软件公司?" 为了让品牌效应最大化,我们就把公司的名字改为了 " 金蝶 "。

不进则退,不破不立,必须不断开发新软件、开发新技术,才能带来创新、创造新生。

第一次蝶变: 从 DOS 系统到 Windows

早年,财务软件都是基于 DOS 系统开发的。1985 年,微软推出了 Windows1.0。相比 DOS 系统,Windows 系统有两大优势:一是增加了鼠标应用,二是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可由于微软没能推出中文版 Windows 系统,Windows 系统一直没能在中国大规模推广。

一天,金蝶的一位投资者跟我说:" 世界银行都开始用 Windows 系统了,你们怎么还在用 DOS。"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 Windows 系统才是未来的主流,必须开发一款基于 Windows 系统的财务软件,才能走在行业前端。

经过一年左右的研发,1995 年,金蝶推出了中国首款基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 " 金蝶财务软件 For Windows 1.0 版 "。为了推广这款软件,我当时举办了一个活动,主题为 " 品深圳荔枝,观金蝶软件 ",活动一炮而红,更打响金蝶 Windows 版软件的名气。新软件还被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确认为中国首个优秀级 Windows 版财务软件,不仅推动了全国财务软件的升级换代,也促进了国内财务软件由 DOS 系统向 Windows 系统的迅速转移。

也是在这一年,金蝶由原本深圳的一个区域小软件公司,变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软件公司。

第二次蝶变:

从财务软件到企业 ERP 系统

虽然金蝶的财务软件卖得很好,但随着当时深圳大量的 " 三资 "" 三来一补 "、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软件都是他们急需的产品,而国内市场在这一块还是空白,企业只能购买昂贵又不适合本土国情的外国软件。

1997 年初,一位东莞电子制造公司的年轻人到金蝶谈合作。交流过程中,他说他研发了一款 MRP Ⅱ(制造资源计划)的生产管理软件,可以跟金蝶合作开发。与他交谈后,我觉得这款软件确实不错,于是立即将这个年轻人招到公司,开始了 MRP Ⅱ的大力开发。

1998 年 6 月,八大财务软件商在北京联合召开了 " 向全面企业管理软件进军 " 的发布会。会上,我强烈呼吁:" 中国财务软件公司重任在肩,可以走自己的路。"

此后,金蝶顺应时代,在 MRP Ⅱ的基础上,又开发了 K/3ERP(企业资源计划)产品,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合一,并融合了电子商务功能。这款产品的出现,再一次填补了珠三角地区的市场空白,同时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管理的快速升级。

虽然我们在深圳和南方地区做得不错,但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这种竞争的压力让我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感觉。这也促使我们要不断开发新软件、不断开发新技术,不断去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在行业中始终站在前列。

金蝶也在那时提出新的定位:金蝶——企业管理专家。那段时间,金蝶发展得非常迅速,业务高速增长,犹如一辆跑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奔驰。2001 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立软件厂商。

▲ 2001 年,金蝶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第三次蝶变:

不破不立 转型云战略

ERP 产品让金蝶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而来。我觉得是时候调整方向了。我想把金蝶变成一个云公司、变成一个云计算公司,未来将更多的业务集中于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

▲ 2009 年,深圳金蝶软件园落成。

2012 年,我提出 " 金蝶要做云管理的领航者 "。就这样,金蝶拉开了公司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转型序幕。

云转型应该是金蝶近十年最成功的战略转型。那段时间是金蝶创业历史上的 " 至暗时刻 ",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和来自内部的不安动荡夹击着金蝶。但我坚信云转型是时代的潮流,这种信念在我的脑海里是非常强烈,一想到这种商业模式改变以后,金蝶将再一次迎来美好的未来,创业激情再次在我心中燃烧起来。最后我用三个坚持—— " 坚持信念、坚持信任、坚持行动 ",把转型坚持了下去。

经过那年的大调整,到 2013、2014 年云转型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从那之后,金蝶开始聚焦于云战略,相继推出了 " 云之家 " 等移动办公软件。

2014 年 5 月 4 日,我第一次砸掉了个人电脑,鼓励移动办公、社交办公、共享办公和弹性办公,同年 8 月 8 日,我们推出了 " 金蝶云 · 星空 ",该产品是业界第一款云 ERP。此后,金蝶每年一砸,向云战略持续发力,用不破不立的精神给公司带来希望、带来变革、带来创新。

▲ 2017 年 5 月," 金蝶云 ERP" 正式升级为 " 金蝶云 "。

2017 年,我们发出了最狠一砸,砸掉了金蝶做了 20 多年的 ERP,决心让 " 金蝶云 " 全面代替传统 ERP。2019 年,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提出 EBC(企业业务能力)的概念,与金蝶云的理念不谋而合。

金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我想这也是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基因里自带的。

未来,让中国管理软件在全球崛起

在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当中,金蝶不仅连续 17 年稳居中国成长型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更连续 4 年在中国企业级 SaaS ERM(即云 ERP)、财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

金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我想这也是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基因里自带的。

在深圳,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这就是信念!我们每个人内心有了这种信念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会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辉煌的改革开放时代,成就了金蝶的蝶变。明年就是金蝶成立 30 周年,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家民族企业,未来金蝶要继续坚持 " 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 " 的核心价值观,与伟大祖国同频共振,奋力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世界级企业,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我相信,金蝶的明天会更好,深圳的明天会更好,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出 品: 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 林 洁

策 划: 乔恒利

监 制: 尹昌龙 王 蕾 叶晓滨

顾 问: 黄 玲

统 筹: 林 航 赵 青 陈 莉

执 行: 王 硕 成 功 郑舒琪

采写撰稿: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周婉军 徐少春

相关标签

深圳 天会 计算机 科技创新 克里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