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楼数据与‘白名单’数据对上了!" 晚上 11 点,来自罗湖区纪检委的王文珺按下电脑里的保存键,标志着她入户排查员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王文珺不仅是入户排查员,在一线抗疫的经历让她熟练掌握信息核查、入户排查、核酸扫码、数据统计等多项工作,因此当其他工作岗位临时人手紧缺时,她都能第一时间顶上," 天使白 "" 防护蓝 "" 志愿红 " 都在她身上出现过,同事也常常调侃中带着认可,称她为 " 百变达人 "。
" 天使白 " 的重量
" 这身‘天使白’已经成为了我在抗疫一线坚持到底的信念。" 王文珺说道。当她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的一刻,不仅仅只是换了一身装束那么简单,在核酸采样点当扫码员意味着不能轻易离开岗位,长时间的站立导致腰酸背痛,同时还要迎接深圳多变的天气,高温、降雨、降温 …… 然而每当群众向她投来信任的眼神时、道出一声感谢时,一份无形的重量便出现在王文珺的肩上,让她心中的责任又多了几分。" 这是‘大白’的重量,更是责任的重量。只有我们挺住了,群众才会安心。" 王文珺说。
" 志愿红 " 的速度
换上 " 志愿红 ",拿起座机电话,王文珺又摇身一变成为抗疫前沿阵地的 " 侦察兵 " ——大数据排查员。
都说大数据排查员是深圳市民 " 最熟悉的陌生人 ",即便是素未谋面的接听者,王文珺也仍需迅速掌握对方的全部信息:14 天内去过哪、干了啥、见过谁?王文珺与其他工作人员争分夺秒的将这些零碎的信息串成关系网、路线图,递交给区疾控中心。
一个电话短则两三分钟,长则持续八九分钟,从早到晚,王文珺手上的话筒落下又抬起,丝毫不敢懈怠," 在这场和病毒的‘赛跑’中,我知道我不能停下,必须加速,抓紧时间。" 她说。
" 防护蓝 " 的意义
拿着一支笔、一本记录本,穿上一身 " 防护蓝 ",王文珺又化身入户排查员。
在基层一线疫情防控中," 扫楼 " 是守住疫情防控最小单元的关键一环。她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登记居民信息、掌握外出人员去向、核对核酸检测 " 白名单 " 人员信息、检查每人每日核酸检测记录 …… 看似重复繁琐的工作,却绝不简单。
在一次 " 扫楼 " 行动中,王文珺遇到了一位不大配合的 " 游戏男孩 ",较为强硬的态度和对 " 扫楼 " 的不理解不配合让问题变的十分棘手。这时王文珺耐心向他说明来意,强调每日核酸检测的重要性、登记 " 扫楼 " 信息的意义。终于,在多番劝导下," 游戏男孩 " 放下了手中的游戏,出门补上了当天未做的核酸。之后他也主动为那天的不配合表示了歉意,在每天的核酸采样中也都能再看到他的身影。
" 我们‘地毯式’的排查、‘苦口婆心’的劝导绝不是没有意义的。" 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让王文珺认识到了 " 扫楼 " 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入户排查员的职责所在。
除此之外,王文珺还有物资运输员、信息核查员、热线电话接线员等多重 " 身份 ",但是转变岗位并没有降低她的工作标准。对于纪检人监督检查的本职,她也从未懈怠。
" 在工作的间隙,我们会去查看各卡口是否严格落实扫码测温登记、餐饮店是否开放堂食、核酸采样点工作人员是否‘六件套’齐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立行立改。" 王文珺深知,只有工作更扎实、上手更迅速,才能以最高效率与病毒 " 抢时间 "。其实,哪有什么 " 七十二变 ",在她看来,在不同的身份下,不变的是深圳人对疫情退去的期待,也是大家战疫的必胜决心。
深圳晚报记者 李娴 通讯员 王文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