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3-29
关注睡眠健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人生在世," 动之者半,息之者半 ",睡觉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休闲方式。可是,但 " 别睡了,起来嗨!""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 成为一句句流行的调侃,甚至有人会问出 " 人类为什么需要睡觉 " 这种问题时,睡眠已然成为了问题。借着 3 月 21 日一年一度的 " 世界睡眠日 ",我们需要关注睡眠健康。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近 10 年间,国人睡得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晚,同时睡觉时间也越来越少。国人睡眠平均时长从 2012 年的 8.5 小时缩减到 2021 年的 7.06 小时,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也晚了 37 分钟,睡觉时长减少近 1.5 小时。高达 64.75% 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 8 个小时。而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有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

减少的睡眠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屏幕 " 是一大流向。移动数据和分析公司 App Annie 发布的《2022 年移动状态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移动设备使用量达到了 3.8 万亿小时,创历史新高。使用时长排名前 10 位的移动市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 4.8 小时,而中国用户使用手机时长为平均每天 3.3 小时。这样一来,每个月花在手机屏幕前的时间超过 100 个小时。《新周刊》引用心理学家和健康管理者对 " 屏幕时间 " 与 " 睡眠质量 " 的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自从智能手机、iPad 等手持屏幕设备问世并日益流行,睡眠问题正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睡前的 " 屏幕使用 " 正在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近些年来 , 研究也开始渐渐转向屏幕的病理性使用对睡眠的影响 , 如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等;甚至具体到某种特定内容的电子媒体,包括短视频 App 和社交网站。那么,这种 " 行为上瘾 " 是如何产生的呢?文章认为,屏幕本就是被设计出来的上瘾技术,这种成瘾技术,通过设计诱人的目标、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逐渐升级的挑战,以及未完成的紧张感,将那些屏幕使用者拉向了 " 深渊 "。比如,短视频平台在屏幕使用的过程中,会把顶部的状态栏隐藏,让时间在这里淡化;而内容先由人工保证质量,再经过大数据算法针对个人兴趣进行推荐。在游戏中,不同的段位代表着玩家的游戏水平,也正好迎合了他们在现实中的社交攀比心理,于是便执着于 " 上分 " 升段。然而,游戏总有输赢,输掉了游戏反而更容易刺激情绪,从而影响睡眠。类似这些短时间内的屏幕刺激,表面上看似乎确实解决了片刻的无聊,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对人造成了难以忽视的伤害。

睡眠的影响有科学依据,人的大脑从晚上 9 点钟开始分泌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如果这时候使用发光屏的电子设备,它发射的短波长的光,也就是经常说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使褪黑素的分泌周期发生相位迁移,并增加人的警觉度。《三联生活周刊》刊文说,伴随着睡眠时间的向后延迟,是现代社会作息对人类整个睡眠过程的干扰,进而带来作为现代病症的睡眠问题。失去睡眠,病痛则随之而至:支离破碎的睡眠会抑制免疫系统对癌前病变的早期检测能力,增加癌症的侵袭性;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的严重侵害还能列出一个不短的清单,比如,肥胖的风险会高出 30%,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也会提高,还有更加广泛的焦虑和抑郁。文章还分享了改善睡眠的要素:第一要素是 " 睡眠压力 ",临睡前睡眠压力越大,入睡越快;第二要素是 " 生物节律 ",尊重自然睡和醒的节律去睡觉,保持较规律的作息。

中国古人对睡眠非常讲究,值得当下借鉴。古人睡眠讲究时间,不光看一天睡足多少时间,还要看时辰,该睡时睡,该起时起,才符合养生之道,也能达到最好的睡眠效果。现代人经常晚睡,颠倒昼夜,在古人看来是十分不可取的;讲究环境,睡眠环境一是静,二是凉。安静是入睡的基本前提,对于凉的要求,主要是夏季的需要;讲究睡眠姿势,睡觉时不能平躺,而是侧身屈腿。最重要的是睡眼与睡心:眼睛入睡是身体的睡眠,形式上的睡眠,心睡才是真正的睡眠。要睡心,首先心理上要进入安闲的状态,过于忙碌,压力太大,只能睡眼而难以睡心;其次要内心平和,无愧于心。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失眠 短视频 心理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