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有橄榄上市,开了春枇杷便悄然而至,紧接着杨梅、黄皮、龙眼等水果又紧随其后 …… 对于 " 水果之乡 " ——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来说,这些水果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文祠橄榄莫属。除了橄榄果,这儿还有橄榄酒、橄榄醋等产品 …… 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落地也为文祠橄榄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组成的文祠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 " 驻文祠镇工作队 ")进驻后,与文祠镇党委政府达成共识,意将进一步丰富橄榄产业内涵、擦亮文祠橄榄招牌,将 " 橄榄文化 " 做成 " 文化橄榄 ",从小橄榄中打造出大产业,通过构建以文祠橄榄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带动文祠特色水果种植业、加工业的发展,做强文祠镇的农业产业。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组成的驻文祠镇工作队。
橄榄文化节打造招牌 产业链延伸强果农信心
走进潮州市银龙饮料有限公司位于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酒厂,扑鼻而来白酒酿造的醇香,厂内干净透亮,储酒大罐排布整齐、密封严实,若非厂长廖良文介绍,断是闻不出这挡不住的酒香原是用当地橄榄酿造的。
橄榄是文祠镇最主要种植的水果,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橄榄树就有近千棵,全镇共计种植 1.5 万亩," 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橄榄。" 公司采购经理徐克宏提到,多年以前,橄榄是文祠农户的致富果,曾经一棵橄榄树就能养活一家人。然而后来橄榄产业持续低迷,果实卖不上价格,文祠的橄榄树渐渐被荒弃,果农无心再打理。
■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产业园的落地,为文祠橄榄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银龙的掌门人詹建怀不忍看着这些仍能开花结果的橄榄树就这样被丢弃,在潮安区委区政府和文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依托自身企业打造橄榄种植示范基地,引进优势青皮橄榄进行改良,带动文祠果农种植改良品种。针对传统的橄榄老树,詹建怀也积极开发新产品," 现在他们已经研制出橄榄酒、橄榄醋和橄榄饮料等多种橄榄深加工产品了。" 驻文祠镇工作队介绍说。
糖化车间里,蒸熟的大米被放置于发酵槽中安静发酵,廖良文说,这个高度自动化的厂子 2021 年底刚投产,现在每天都要蒸 50 吨大米,过年前后收购的橄榄更是难以计数。
橄榄产业的发展,加上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产业园的落地建设,为文祠橄榄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果农又看到了橄榄的希望," 这两年已经有不少农户又重新打理起橄榄树,其中不乏之前在外工作的年轻人。" 徐克宏说。
■银龙公司已研制出橄榄酒、橄榄醋和橄榄饮料等多种产品。
实际上,驻文祠镇工作队进驻后便了解到橄榄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和文祠镇党委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后,他们在去年底推动了首届潮州文祠橄榄文化节的举办。"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线下展示、线上推广’的模式全方位推介文祠橄榄等特色农产品,提升文祠橄榄美誉度和知名度。" 驻文祠镇工作队说,文祠镇将继续深入研究发展橄榄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助推 " 橄榄文化 " 向 " 文化橄榄 " 转变,并打造 " 百年橄榄 " 为牵引的农文旅项目,进一步带动农民的增收致富。
做好 " 潮州三宝 " 老字号收购橄榄助农就业
除了深加工制作成橄榄酒、橄榄饮料外,制成凉果类产品也是文祠橄榄的 " 好去处 "。事实上,文祠也一直有加工生产 " 潮州三宝 " 的传统,文香食品厂便是当地最大的一家老字号。
■ " 潮州三宝 ":老药桔、佛手老香黄和黄皮豉。
文香食品厂建厂至今已有 50 多年历史,专业生产老药桔、佛手老香黄、黄皮豉等 " 潮州三宝 " 以及乌橄榄等潮州小菜。其位于文祠镇的生产车间里摆放着或大或小不同规格的缸子,经过加工的橄榄、陈皮等凉果香气充盈室内,陈列架上一一展现着包装完备的 " 潮州三宝 " 成品。
廖泽冰是 " 文香 " 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掌握着家传的老药桔制作技艺,同时也是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十余年来,廖泽冰一直专注于 " 潮州三宝 " 的生产,对橄榄的开发利用也颇为上心。除了现在已经推出的南姜橄榄、乌橄榄等橄榄系列产品外,他也在尝试探索橄榄冲剂、橄榄茶等产品的研发,所用的橄榄、佛手等农产品多是与当地农户收购而来,在采购助农上,文香食品厂始终发着力。
■廖泽冰是 " 文香 " 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
除此之外,该厂的员工也基本都是文祠当地农户,10 多个固定工人每月薪资在三千到五千元不等,旺季时,会有 50 余人同时在文香食品厂工作。廖泽冰说,他们考虑进一步做大食品厂的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产品的多元化," 以老字号创出新产品 "。
驻文祠镇工作队在了解当地龙头企业实际需求后,也发动资源助力文香食品厂更新升级生产设备、将相关产品上架各类电商平台,并发挥科技特派员力量支持该厂规划建设玻璃晒场等。" 产业发展离不开具体的企业带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壮大,能更好带动产业茁壮、更多农户增收。" 工作队说。
橄榄产业为切入点 培育新农人联动特色水果发展
坐拥众多品类的特色水果,文祠镇自然不会仅将眼光停留在橄榄上," 我们希望先做好橄榄产业,然后借橄榄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其他特色水果的种植加工,继而推动文祠整个农业产业的提升。" 文祠镇镇长李声权说。
三月春光正好,文祠镇西社村鸭背自然村的枇杷也开始成熟。正午刚过,鸭背村青年廖创杰在抓紧时间包装枇杷,一篮篮小巧精致的果篮里尽是黄艳艳的饱满果实,前来取果的友人也陆陆续续将装好的枇杷搬运到车上。廖创杰说," 早上六七点我们就去摘了百来斤,都是预订好的,今天的基本都卖出去了。"
■文祠镇西社村鸭背自然村的枇杷开始成熟。
鸭背枇杷在文祠镇乃至潮安区都是出了名的甜润多汁,该村以枇杷、杨梅等水果种植为主。枇杷收获拉开序幕,村里子的果树枝头都套上了防虫蝇的果袋,满山的翠绿间缀着点点 " 白花 "。树下枝头,总有鸭背村的农户在忙着采摘,但像廖创杰这样的 90 后却不多见。驻文祠镇工作队也有意培育本土的年轻新农人,支持科技特派员团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鼓励廖创杰等青年扩大规模、进行金融和消费等帮扶,以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工作队表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有了橄榄产业带动,也需要更多人才加入才能联系起整个水果产业。" 廖创杰也说到,自己接下去也想探索枇杷等水果的品种改良,进而带动周边乡亲种植并打通销售渠道,真正形成规模经营。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农艳芳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