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4-01
夜读丨难忘冬闲“兴修水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小娃子,快起床吃早饭挑堤去,大人们都到堤上了。" 天刚麻麻亮,生产队队长就掀起我的被子。" 叔叔,我瞌睡得很,眼睁不开。天还未亮呢," 我又拉起被子盖到身上。" 你们家大人是不是让你来混工分,不行,明天叫你家大人来挑堤,赶快起来早干完早回家准备过年去," 生产队队长硬拧起我的耳朵将我叫起了床 …… 这是 30 多年前,我十几岁时顶替家里的大人挑堤时的一幕,至今还记忆犹新。

(摄影 李新海)

故乡在长江岸边,每年夏天,一到雨季就要发洪水,长江大堤时刻面临被冲垮的危险。挑堤,就是冬季兴修水利,将当年因夏季洪水冲垮、洗刷过的 " 伤痕累累 " 的江堤进行加固加高,以防来年洪水侵蚀,由于以人工挑泥为主,在我的老家被称为挑堤或挑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到冬季农闲时节,当地政府就组织农民去长江大堤义务挑堤,以防来年洪水。那些年我参加的挑堤都是顶替父亲去的,因我在学校上学,只有等到我放寒假后再将父亲换回来忙些家里的其他农活,当时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以至于领队的生产队长常开玩笑骂这些派孩子的挑堤家庭是在混 " 工分 "。其实,可别小看了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耐吃苦,家务活、农活经常干,挑担、取土不在话下。挑堤活动主要分为挑土、打桩、砌石、做饭等,一眼望去,远方近处人山人海,整个现场非常壮观,只有在一些电影里才能看到。力气大的男人们吆起号子打桩,能工巧匠们砌石头,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和一些姐姐、阿姨乃至上了年纪的人只能挖土、挑土。挑土也是个力气活,肩膀上担着一对土筐,足有上百斤的湿土,从堤坝最低处一步一步挑到堤坝最高处,中途需要不断地换肩,否则一个肩膀受不了,于是,期间用铁锨挖土的、平整土的及担土的之间经常要更换。虽说挑堤十分辛苦,每一天不断重复,但苦中也有乐,尤其到了晚上收工后,有的聚在一起打扑克,有的在收听房东家的收音机,有的累了一天倒头便睡 …… 感觉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十几岁的 " 小大人 " 们精力很充足。记得离挑堤几公里处有一个小镇,每天晚上收工后,我们都要去镇上玩。那时候物资短缺,再加上农村的孩子一般很少去城里玩,镇子里的很多商品令我们眼花缭乱,五颜六色的毛线,味美的地方特色小吃,一家连着一家的各式商铺,最吸引人的是商场,里面有我们很少见到过的黑白电视机、自行车、收录机、手表等望而却步的高档商品。记得我第一次照黑白像就在挑堤期间照的。那时的挑堤地点并不固定,每年都要更换,今年这个地方,明年那个地方。有一年挑堤就在一个镇子旁不远,有一家照相馆吸引了我,因为那个年代,农村人冬天穿破棉袄和补丁旧衣服,城里人则流行 " 穿毛衣解扣子,戴手表卷袖子 ",而这家照相馆免费给顾客提供穿毛衣、戴手表照相,于是我特意照了一张 " 穿毛衣解扣子,戴手表卷袖子 " 的黑白照,可惜那张保存了不少年的人生第一张照片竟意外弄丢了。长大后我到外地求学,后又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远的西北工作,再没有挑过堤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交通设备," 义工挑堤 " 早已成为历史。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一些风雨,刻骨铭心;总有一些叮咛,会时常想起;总有一些记忆,让人久久回味。那些年挑堤的场景,宛若一杯老酒,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值得细细回味。 啊!多么再想回到儿时那快乐的挑堤年代呀 ……

□汪 志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 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标签

手表 子和 美的 过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