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利 刘卓 ZAKER 哈尔滨记者 刘菊
4 月 2 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自闭症日,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中国约有 164 万名自闭症儿童。在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省儿童自闭症领域专家、哈医大一院儿科主任徐向平教授。她表示,家长应学会如何及时发现与干预自闭症儿童。
洋洋(化名)是一位 7 岁的小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老师和洋洋妈妈反映孩子有点 " 特殊 ",建议他们到医院来检查一下。洋洋妈妈一直觉得孩子没有问题,只是不善交际罢了,孩子爸爸家里人都这样。在妈妈眼中,洋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三岁时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儿童读物,中国地图上的省市他都能指出来而且从来不会说错。洋洋还特别爱学习,对垃圾处理很感兴趣,会在网上找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一遍遍地讲给他的同学听。不过既然老师建议了,她就想着带孩子来到哈医大一院儿科就诊。
进入诊室后,洋洋只是看了徐向平教授一眼,然后一字一顿地问:" 阿姨你知道处理废旧垃圾的最常用方法吗?" 然而,洋洋似乎并不在乎她的回答,自顾自地一个人讲起来,丝毫不在乎别人。后来还是在妈妈的帮助下,打断了他的 " 演讲 "。妈妈表示说洋洋就是这样,谁都打断不了他的说话,必须让他都讲完。
通过妈妈的描述和对洋洋的系统评估,徐向平教授发现尽管洋洋有语言,甚至是滔滔不绝,但是他丝毫不在意交谈对方的态度和反应,而且他的兴趣狭窄,语言、行为和思维都极度刻板,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他的社会人际交往中凸显无疑,因此别人会觉得他有一点 " 特殊 "。通过详细问诊和仔细评估,最终洋洋被诊断为 Asperger 综合征,这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一个特殊类型。
徐向平教授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就是俗称的 " 孤独症 "、" 自闭症 ",它是一种广泛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没有语言,不会与外界沟通交流,仿佛孤独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他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 " 星星的孩子 "。由于他们有相对 " 丰富 " 的语言,再加上他们特有的 " 才能 ",常常蒙蔽家长,造成诊断的延误。因此家长更需要认识到这些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带患儿就医。" 因为孤独症患儿越早被诊断,越早进行康复,效果就越好,回归主流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徐向平教授说。
徐向平教授表示,由于孤独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难以融入社会,严重者甚至存在智力缺陷,生活无法自理。而这将伴随孤独症群体一生,他们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努力克服困难,更需要社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这不仅需要有普惠性政策,也需要针对性的措施,给 " 星星的孩子 " 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让阳光透进孤独症患儿紧闭的心门。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