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4-05
南京11区11座青山,埋着11处忠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清明节了,春光明媚得很。

春服既成,风乎舞雩,这个自古以来被用于踏青、赏花、斗草的传统佳节,还有一层独特的文化含义。

慎终追远,缅怀先辈。

青山有幸埋忠骨。而南京,又是一座名山众多的城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妨随文脉君一起,遍访南京 11 区,11 座青山,凭吊 11 处名留青史的忠魂 ……

玄武区:紫金山

提到紫金山,大家也许会想到明初功臣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人的陵墓。

但文脉君今天想说的,并非这些阳刚的名将,而是一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她的墓就在紫金山下农科院内。

她叫沈骊英,曾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农学家之一。

彼时,抗日战争打响,她拖着妊娠之身,带子女三人,开始流亡。途中,她亲携历年试验记录和种子箱,自宁而湘而黔,辗转数千里,抵达四川荣昌。

其间,她坚持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亲手作记录,参加小麦播种和收获。

紫金山

她的双腿在过度劳累之后,患上顽疾,难以举步。即使如此,她还是每天让人把自己抬上实验田。

8 年时间,她以惊人的毅力,选育出 9 个小麦新品种,解决了无数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些品种,直到沈骊英去世后 10 多年仍广泛种植。

1941 年,沈骊英积劳成疾,突发性脑中风去世,年仅四十四岁。陶行知称她是 " 不被暴风雨所摧毁的女圣 "。

沈骊英与丈夫儿子合照

秦淮区:冶城山

" 冶尽人间世,矗然存此宫。" 这首明代的《朝天宫即冶城山》,很多南京人都耳熟能详。

自从当年,吴王夫差在这座小土山上冶炼铜铁、铸造兵器,这里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

而今这里仍能游览一处红墙碧瓦的巍峨殿阁,那便是朝天宫。

很多人不知道,朝天宫西埋藏着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卞壸。

朝天宫(冶城山)

卞壸是晋代著名政治家,累事三朝,两度为尚书令,去世后,谥曰 " 忠贞 "。

卞壸这个人不畏权贵,维护纲纪不遗余力。王导牛不牛?在成帝登基大典那天,他说怼就怼。

卞壸这个人书法还特别好,尤其是草书。窦臬牛不牛?窦臬对卞壸的字就不吝赞美,什么 " 落纸筋盘 ",什么 " 分行羽抱 "。

卞壸这个人相当有血性。叛军围了南京城,人家劝他留下匹马(做好逃跑打算)。他反问 " 要马何用?" 身先士卒,冲杀而去。

在战斗中,背疮未合的卞壸,终于体力不支,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七岁。他的两个儿子,也相随杀入敌军,力战而死。

到了明代,朱棣留下一首诗说:" 父将一死报君恩,二子临戎忍自存。慨慷相随同日尽,千古忠孝表清门。"

卞壸

鼓楼区:幕府山

说完了卞壸,下面说说他的 " 老对头 " 温峤。

同样作为东晋名将,温峤的墓就在今天的幕府山靶场一带。

温峤和卞壸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卞壸以礼法之士自居,说起话来文质彬彬。温峤就比较随性,没有顾忌。

有次在同事庾亮家,两人就吵起来了。到底卞壸口才好,温峤实在说不过人家,那话就越来越难听,越来越牙碜。

幕府山

最后整得庾亮还挺尴尬,慢吞吞地说:" 太真整天出言不俗。"

但别以为温峤就是个大老粗。南下之前,他辅佐刘琨治理并州,抵御前赵,尽心效力,疲于奔命。

南渡之后,历元、明、成三帝,他平王敦、苏峻两次叛乱,内涉中枢,外任方镇,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国之勋臣。

清代王渔洋的评价就很客观:" 不是温忠武,谁堪第一流。"

温峤

浦口区:老山

南临长江,北枕滁河,素有 " 南京绿肺 " 之称的老山,一直都是南京户外爱好者郊游、远足的好去处。

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还有儿子张同之的墓就在这座山上。张孝祥的名声很大,豪放派 " 扛把子 ",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

他不光写的词跟辛弃疾很相似,在胆略上也有得一拼。辛弃疾当年单枪匹马闯入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被世人惊为天人。

张孝祥同样有此壮举。1160 年,临川发生暴动,时任知府的张孝祥闻讯,单枪匹马独闯大营,将暴动头子斩首示众,全营人下巴都惊掉了。

老山

张孝祥之死让人惋惜。1169 年初秋,他为抗金名将虞允文送行,在一艘小船上设宴。

席间,两人谈起金兵进犯与朝中主和派的所作所为,恨得牙根痒痒。

张孝祥有心杀敌,却报国无门,只是一个劲儿喝酒,当天就去世了,年仅 37 岁。杨万里评价他:" 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

张孝祥

栖霞区:灵山

坐过地铁 4 号线都知道,仙林有座叫灵山的山。

此灵山,当然不是唐僧取经的那个灵山。但是这里确实很 " 灵 "。

晚清妙吉祥室老人邓廷桢的墓,就倚着它。

灵山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邓廷桢的名字,源自他的禁毒事迹。

1836 年 6 月,许乃济奏请弛禁鸦片,邓廷桢甚表赞同,认为 " 弛禁通行,实于国计民生,均有禆益。"

而后,他亲眼目睹鸦片祸害严重,态度由弛禁转为严禁,咨会水师提督关天培," 无分雨夜,加劲巡查 "" 奋勇兜擒,尽法惩办 "。

1839 年,他上奏道光皇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 " 共矢血诚,俾祛大患 ",并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走私,收缴鸦片,添置木排铁链,整顿海防,成为林则徐的亲密同僚。

他在调任闽浙总督期间,购洋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还曾亲督水师击退英军。

可惜,日后因为投降派诬陷,他与林则徐同时革职,充军伊犁。

邓廷桢

雨花台区:罐子山

雨花台上,英灵无数,他们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几夜。

今天,咱们单聊聊西善桥一带,一座名为罐子山的小山。

十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座长 10 米、宽 4 米、高 3 米,600 年前 " 单室券顶短甬道砖石墓 "。

根据墓志显示,该墓的主人为航海侯张赫。

罐子山

明初沿海倭寇肆虐,朱元璋选择了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张赫负责解决倭寇问题。

而张赫也不负皇帝重托,打得倭寇不敢犯边,捕捉俘虏更是不可数计。最后,他追敌至琉球大洋,与敌交战,活捉敌首领十八人,有数十人被斩首,缴获倭船十余艘,弓刀器械不计其数。

《明史》说:张赫、吴复、胡海之属,或威著边疆,或功存海运,搴旗陷阵,所向皆摧。揆之前代功臣,何多让焉。

明 抗倭图卷

江宁区:将军山

说起将军山小伙伴都熟悉。

山岭葱郁,风光秀丽,湖波荡漾,水清林幽,这里离着南京南站不远,是岳飞岳鹏举在此大败金兀术的地方。

很多人不知道,明代开国功臣沐英也葬于此。

将军山

沐英前征吐蕃,后发云南,留滇镇守期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文化,安定边疆,传奇故事多到不能再多。

不然,为什么韦小宝平时说话,出口便是粗话,但讲到沐英平云南的故事,学的是说书先生的口吻,粗话固然一句没有,偶然还来几句或通或不通的成语?

沐英

六合区:白龙山

下面要说的这几位,可能不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声名显赫,但他们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起因从新篁镇一处叫白龙山的小山说起。

1944 年 4 月,日军在村中抢夺粮食,一时间人心惶惶。当地新四军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白龙山下,伏击百余敌人。

白龙山

在激烈的交火之后,成功击毙日军六人、伪军十人。然而,一些年轻的战士,也埋骨在青山脚下。

而今,这些烈士们的遗骸已移至桂子山烈士陵园,原址还有墓碑可见。

桂子山烈士陵园

溧水区:团山

在溧水生活过,就知道乌山乡一带有座团山。

山不大,来头很大。明代咸宁公主和驸马宋瑛就葬在这里。

宋瑛墓

宋瑛,是明初功臣宋晟的第六子,名门之后,而后又承袭了西宁侯的爵位。

但他的结局却很悲壮。

北方,瓦剌军队来势汹汹,一路南下连战连捷。瓦剌主力杀到了大同,将明军参将斩落马下。

此时,明廷出派宋瑛、朱冕等人率军紧急增援。

然而在战争过程中,明军处处受到监军太监的阻挠,束手束脚,难以发挥实力。最终宋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双忠堂的宋瑛像

高淳区:游子山

高淳东坝镇,有一处游子山。

相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上此山,产生了游子思归的念头,后人将此山更名为游子山。

山的南麓,安眠着清末解元王嘉宾。

游子山

王嘉宾是高淳人,年轻时命运坎坷,24 岁时父亲病故,随母移家长沙,而后游学于苹州书院。

1906 年,高淳遭水患,王嘉宾以咨议员的身份呈上《高淳水利议案理由书》,为民请愿,到处求援,赈济了无数灾民。

维新变法开始,他积极参与,失败后他又加入了同盟会,带头剪掉辫子,响应辛亥革命。

他在东坝、下坝等地组织商团、民团,昼夜巡逻,维持地方治安。他还特意撰写了一首《民团歌》,在当时广为传唱。

民国建立后,王嘉宾,出仕北京,不过仅仅数月之后,就因病返乡,不久病故,年仅 48 岁。

其墓原在下坝银杏村西,1997 年迁至游子山麓。

建邺区:无名山

肯定很多读者迫不及待问我了。

不是 11 个区吗?建邺呢,建邺呢?是不是给漏了啊?

当然,很多生活在南京的小伙伴,肯定也能发现问题——

" 在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建邺有什么名山,文脉君你不会是在忽悠我们吧 ……"

别急,文脉君从不忽悠。诚然,而今的建邺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除了黄山路、衡山路、华山路等等路名,再难找出跟 " 山 " 有什么关系。

不过老话说沧海桑田,没准往前倒腾个几百年,湖上可能真的有山呢?

《金陵山水册》里 500 年前的莫愁湖面,隆起的土地宛如山丘

你问文脉君怎么知道的?我听郑板桥说的呗。

"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郑板桥在莫愁湖兴致盎然,写了首《念奴娇》:山下的藤萝像翠带在飘,湖上的残霞像长袖在舞。"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你问我还有证人吗?倒还真有。

还有一年,姚鼐在莫愁湖上喝酒," 遥青见群峤。" 他说自己看到了一簇簇小山,心里感触颇多,对着一群贫寒的文人朋友掏心掏肺。

既然郑板桥和姚鼐都说自己看过,莫愁湖可能真的曾有过山

下面言归正传。很多人不知道,在莫愁湖西岸,一处幽径的地方有座粤军阵亡将士墓。

这里始建于 1912 年,而后重修为合葬冢,安葬了辛亥革命期间牺牲的 60 余位粤军北伐军。墓前的碑由孙中山亲笔题写。

而今,在墓园正中还有一座铅顶石柱六角亭,常有游人在此驻足。

紫金山下的乱世佳人

老山之上的一代词宗

将军山中骁勇的将军

白龙山角那群无畏的战士

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

南京的每一座青山

似乎都能寻到忠义无双的传奇

疫情尚未过去

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里

文脉君希望以这样的形式

带着大家重温前尘往事

以这样的方式缅怀他们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相关标签

南京 抗日战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