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记者从贵阳市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贵阳市苗绣产业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以 " 苗绣 " 为代表的贵阳贵安妇女特色手工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 2020 年年底,该产业总产值达 6 亿余元,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达 187 家,全市妇女从业人员 1.2 万余人,拥有绣娘 2600 余人,为贵州民族文化事业、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实施 " 锦绣计划 ",推动妇女特色手工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培育了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粹行、黔尚品等 3 家代表企业,年产值分别近亿元;年产值达 100 — 500 万元的企业近 60 家。而经营灵活、产品特色鲜明的微型手工企业、合作社,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市已有 120 余家,其中 20 家手工企业获 " 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 ",开阳高寨、花溪龙井等绣娘群体达 100 人以上,市场主体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另外,贵阳市积极引导企业质量、精品、品牌意识,改进设计、材料、制作,不断融入现代科技,价格在 200 元以上的商品所占比例提高明显,推动着妇女特色手工产品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变。
贵阳市积极组织 " 绣娘 "" 织女 " 亮相省内外各种交流推广活动,逐渐成为爽爽贵阳的一张靓丽名片。五年来,贵阳贵安骨干妇女特色手工企业、绣娘先后参加中国旅游大赛、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等省内外展会 30 多次;连续举办五届 " 贵阳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及创新产品大赛 "" 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 以及三届 " 东盟文化旅游交流周 ",多形式展现锦绣成果。王启萍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敏、潘棉花等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贵州京剧院推出的绣娘题材的京剧《锦绣女儿》亮相 " 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 及央视春节戏曲晚会。
贵阳市还在政策、资金方面积极扶持妇女特色手工业产业。近年来,我市争取省级锦绣计划项目资金近 600 万元,培育和扶持 12 个锦绣计划致富基地,举办各类培训 50 期以上,培训绣娘超 2000 人(次)。鼓励 " 合伙人 "" 公司 + 绣娘 "" 公司 + 协会 + 绣娘 "" 能人 + 基地 + 绣娘 " 等新模式,成功推动黔粹行、黔尚品、蝉之翼等企业与区县女能手合作,广建手工坊,带领妇女通过巧手绣出美好生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