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石家庄 2022-04-11
重胜寺留千古韵 虚云禅林沐新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石家庄市城区西北部,有一座以历史记载和原存遗址重修的寺庙——虚云禅林。虽然它占地面积不大,但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寺以来,以其和正的弘法理念吸引了众多游客,为石家庄市城区内增添了一处安静、祥和、养生的佛教场所。

□文 / 图 梁剑章

古寺重修再绽风姿

虚云禅林,原名重胜寺。据 20 世纪 50 年代从重胜寺出土的石刻文字考证,该寺建于后周(公元 951 — 960)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记载。到明嘉靖、清康熙、清咸丰、清光绪年代多次重修。民国后寺庙衰落,成为新学堂讲学场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集体用房,保存了主殿和部分佛像。上世纪 90 年代初,当地村民自发捐资重修,挖出石佛,重新安放,恢复民间祭祀。1992 年寺庙移交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由柏林禅寺委派僧团进驻,成为柏林禅寺下院,正式以虚云老和尚德号冠名为 " 虚云禅林 " 对外开放。

2005 年初,柏林禅寺护法、香港旭日集团总经理杨勋先生到虚云禅林礼佛,根据寺庙现状,陆续捐资 300 万元修建了大雄宝殿和作为厨房、斋堂、库房及僧寮用房的虚怀楼。

2007 年 10 月,柏林禅寺首次传授二部僧戒,虚云禅林开比丘尼戒坛,传授比丘尼三坛大戒。

2011 年 6 月 11 日,虚云禅林全山佛像落成开光暨常宏法师升座庆典法会在虚云禅林举行。高僧大德及十方僧俗信众千余人参加了庆典法会。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长老为常宏法师送座、送位,并主持了全山开光仪式。常宏法师升任虚云禅林中兴第三代住持。

虚云禅寺的牌坊设在寺庙东北角,毗邻大街,青石基座,双柱双檐,匾额镌刻 " 古镇于底虚云禅林 " 八个行书字体,匾额下方镶嵌 " 二龙戏珠 " 图案。由牌坊进入南行到达山门。山门面阔三间,红墙绿瓦歇山之顶,门口置石象两尊。主门悬楹联一副,上联为:虚空含笑香花满座;下联为:云海生辉法雨弥天,内嵌了虚云法师的法号。由净慧长老题联,明憨长老挥墨。山门内弥勒笑佛端坐中间,四大金刚立于两旁。笑佛背后为着金甲的韦驮菩萨。

跨过山门为古佛殿,面阔三间。主门两侧的楹联为:" 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 佛殿为歇山单檐绿瓦,脊雕双龙浮雕图案,脊中央悬着佛教的象征物。殿前置莲花台一座,供游客上香礼佛之用。古佛殿背后是大雄宝殿,殿前置一圆池,奇石、花草、松柏点缀其中,流水潺潺,碧波荡漾,形成一处清凉佳境。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的仿唐建筑,总建筑面积 640.5 平方米,六柱五间格栅门窗,远观气势雄伟壮观。大殿内礼释迦牟尼像,端坐于中央莲坐之上,左右有迦叶和阿难护持,左有观世音像,右有阿弥陀佛像,东边还塑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整个殿堂庄严肃穆,佛音回响,成为敬佛、礼佛的一方圣地

除以上主建筑外,虚云禅院东西两廊和北面还分别建有慧日楼、虚怀楼、云海楼、蓝殿、祖师殿、钟楼、鼓楼、佛慈安养堂等,以此形成一座相对完备的佛教场所。

虚云禅寺开寺以来,在净慧长老的多次关怀下,常宏法师带领僧俗大众秉持柏林禅寺宗风,以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 为宗旨,以 "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 " 为准则,以 " 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 " 为修行次第,安僧办道,弘法利生,集弘法、禅修、安养于一寺,引导信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千年重胜寺更名虚云禅林

虚云禅林是为纪念禅宗的一代宗师、佛学泰斗虚云老和尚而命名的。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幕僚官邸。他自幼即厌荤食,性喜素淡。12 岁时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就有喜欢之心,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萌发了弃世出俗之愿。16 岁时虚云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路时被家人截回。后来他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

在禁锢同居期间,虚云居内而无染,久之出尘之志愈发坚决。清咸丰八年(1858 年),虚云赋《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偕从弟潜至鼓山涌泉寺,投到常渊开坐下正式出家,取法名为:古严,又名演澈,法号德清。这时虚云开始虔心奉佛,诵读经书,习学仪规。次年后依妙莲受具足戒。为了躲避父亲的不断追寻,他毅然隐居于山后岩洞,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讲经无数,以一身而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的高僧,可以说唯有虚云。中国著名高僧海灯法师(宣明)就是虚云禅师授予的沩仰宗第九代传人。

在整理、保护经典文献方面,虚云也多有建树。他曾完成《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译》等 10 余种著述。由岑学吕宽贤与净慧大师先后编辑的《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就多达百余万字。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高度评价虚云,认为他 " 遍立道场而无所住,广演法要而无所述。人我寿者无所得,故慧灯再燃亦无所续。"

因此,将千年重胜寺更名为虚云禅林,可谓名出大师,名副其实。

寺阁桥庙相融一体

虚云禅林所在之地为于底村。该村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因该村原在古太平河下游,河水在这里分为两股向东和东南方向漫散,中间淤积成一条土堤,形状似鱼,故称 " 鱼堤 ";又说因在太平河淤积地建村,取名 " 淤堤 "。后谐音演变为于堤和于底,最后形成 " 于底 " 的村名固定下来。

在上千年的历史上,虚云禅林的前身重胜寺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毗邻的永安桥、穿心阁、关帝庙、太平河水,以及村落周边的三宫庙、大王庙,五道庙等组合为一个有机地整体。

永安桥,坐落在古重胜寺南端的古太平河道上,为明万历年(1573--1619 年)所建。民国《获鹿县志》记载:" 永安桥,在县东十五里于底村 "。该桥为南北走向,桥面长 20 米、宽 4.5 米,高 7 米,桥体为青石砌券而成的单孔斗拱桥。东西两侧的桥面上,各有石望柱 8 根,柱头上有石雕的狮、桃等物;石柱之间有栏板,两侧各有栏板 7 块,栏板上浮雕着各种人物、传说、故事或花卉图案;桥孔顶处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头雄狮浮雕头像。整个石桥设计别致,造型美观,具有鲜明的特色。此桥原是为沟通古太平河两岸交通,方便人们来往朝拜重胜寺而建,据说当时建桥还得到了官方的资助。

永安桥桥南 10 米处,原有一座楼阁,名曰 " 穿心阁 "。阁为两层结构,上层供南海观音菩萨像,下层供送子观音像,村民俗称 " 老母阁 "。据碑文记载:此阁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穿心阁与永安桥之间东侧原有一座钟楼。

在桥东头不远处,有青石筑起一座堤坝,上面有一座高台,建有关帝庙一座,用青石砌墙体。庙门朝北,主殿坐东朝西,供奉关帝木雕像,南北两侧墙上绘有 " 千里走单骑 "" 过五关斩六将 " 的壁画,介绍关羽的生平事迹。每当夏季洪水暴发时,山洪注入太平河,由桥西汹涌而来,穿过永安石桥,至关帝庙堤坝时,将洪水分为两支,减弱了流势,减少了水患。

那个年代,凡有外人进村去重胜寺,必须通过穿心阁,跨越永安桥,故当地流传有 " 于底村三大宝,大寺、石桥、穿心阁 " 之说。当年站在永安桥头,北望重胜寺古刹,南观穿心阁层楼,东揽关帝庙雄姿,桥下太平河水流淌,颇有清明上河图的意境。所以有人赋诗曰:" 重胜古刹对永安,穿心阁内车马还。太平河水关祠挡,迫向二桥奔东南。"

时过境迁,作为千年古镇的于底,已经融入了新城市建设的洪流,村容村貌都已经发生了彻底变革。但虚云禅林的重建和仍然保留的永安古桥,将不时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永久回忆。

史海寻珠

梁剑章,笔名剑舞闻章、梁山夫子,诗人、散文家、报告文学作家、新闻工作者、社会活动组织者,长期从事学会、协会工作,出版报告文学、经济论文、散文、随笔、诗词作品 25 部,计 610 万字。

编辑:力洪

责编:杨帆

相关标签

柏林 后周 元修 对外开放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