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4-12
午休丨胡杨地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瓜州人有时也把胡杨叫 " 梧桐树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胡杨又名 " 胡桐 ",也许是梧桐树的一个变种;其二,称呼其为 " 梧桐树 " 是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情感寄托,毕竟,"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金凤凰可是神奇的吉祥之物。

二十年前的我,身背简单的行李,带着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梦想,一头扎进了西部这片荒凉而神秘的高原,做了一名 " 传道、授业、解惑 " 的人民教师。

学校在乡下。闲暇之余,单位总会组织一些活动。有一次野炊的目的地,就是吴家沙窝的梧桐林子。

两轮摩托车组成的车队,大约经过二十分钟的车程,便齐聚于一座巨大而连绵的沙丘下面。土黄色的沙粒,粒粒可数,极其干净,双手捧起来,缓缓地,就在指缝间全部漏光了,不留一丝灰尘。在沙丘的外围,生长着零星的绿色——骆驼刺、红柳、野麻。不远处,安静流淌的疏勒河在闪光。

沙丘上有漠风走过的纹路。沿这些纹路,目光抬升,可见沙丘高处离地面竟有二三十米。胡杨,老乡口中的梧桐树,便散布在金黄色的沙丘上,高低错落,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别样的景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胡杨,惊奇于它们竟能在干燥的沙丘上悠闲生长。胡杨树的躯干几乎都不是竖直的,为了汲取到沙粒深处的水分,它们扭曲着身子,仿佛要攒足全身的气力。树冠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却像一个老妪顶着一头乱发。所有的枝丫上都有铜钱大小的叶片,叶皮肥厚,绿中带黄。

在戈壁生存久了,对胡杨的了解也渐渐多起来。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曾经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西部的流沙地带。千百年来,不管人类历史如何变迁,野蛮还是文明,胡杨始终以坚强的躯体,阻挡着侵袭边关、城瞿、绿洲的风沙,并用扎在数米、数十米的地下深处的根脉,为人类提取大漠深处的绿荫和湿润。

《后汉书 · 西域传》和《水经注》都有过关于胡杨的记载。西汉时期,神秘的楼兰古国胡杨覆盖率至少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胡杨。清人宋伯鲁《胡桐行》的诗歌中也有 " 君不见额林之北古道旁,胡桐万树连天长 " 的诗句。

可见,没有胡杨宽阔的臂膀,几乎就没有曾经辉煌的西域文明。

2018 年夏天,我到敦煌监考。

从敦煌中学的教学楼不经意间向南举目张望,整个鸣沙山横亘眼前,难以计数的沙粒安静地拢聚在一起,闪烁着金色而柔和的光芒。近处,胡杨树零星地分布于山脚,却又形成一个绿色的集体,像是佛国衣袖抚动的舞蹈仙子,又像是闭目趺坐聆听梵语的圣哲。

我曾为时间紧迫,不能亲临莫高窟和鸣沙山而懊恼;但当我站立窗前,面对如此和谐而自然景观,又激动不已。

敦煌是佛教艺术的殿堂,佛教的目的就是挽救世间人心,给众生提供一个心安的环境。

在这里,在此时,我感觉到了这样的心境。

我的内心渐渐趋于平和,如一枚微风中含羞的胡杨树叶子。

人类总是野心勃勃。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对此保持沉默:我分不清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已不再年轻而冲动。

读书。读到西部诗人林染的《敦煌的变奏》。

" 我的农垦团场所在的那片胡杨林是中国最完整的野生胡杨林,沿着疏勒河铺展一百多里路。到了夏天,林中的布谷鸟叫得直想翻跟头。"

林染曾经劳动过的农场,就在瓜州小城的附近,我为此还亲自去参观过他们居住过的房子。

房屋破败不堪,还在。

但铺展一百多里路的野生胡杨林,几乎已难寻踪迹。

□宗海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标签

杨树 敦煌 内蒙古 戈壁 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