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宇宙中心 " 新街口,从艾尚天地走到大洋百货,不过 1000 米左右的路程。
老南京倪康走走停停,他的眼光注视着路牌,丈量着距离。
此次来新街口,他是来 " 寻味 " 的,沿着几十年前父母带他到新街口 " 下馆子 " 的足迹,他想找寻那些消失的老饭馆。
最近,倪康发表的一篇名为《下馆子》的文章在朋友圈悄然走红。他以写实笔法,生动回忆了几十年前位于新街口的大三元、老广东、六华春、三六九、同庆楼 …… 阅读量近 6 万,一百多位素不相识的老南京在评论区里接龙分享下馆子的往事,这让倪康激动不已。而这一番集体回忆,汇聚而成的恰是一部南京版 " 人世间 "。
几十年前,倪康逛新街口的起点是位于长江路和中山路交界的长江南北货商店。
几十年后,他从坐落于长江南北货商店原址的艾尚天地再出发。
近日,文脉君用镜头记录下这次跨时空的寻味之旅。
序
倪康出生于 1954 年。他小的时候,要是一家人能去新街口下馆子,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 父母关饷(发了工资),有时候带我们去逛新街口,从长江南北货商店开始,往南逛到明瓦廊口的手工业产品门市部,繁华就在这段路,确切地说,在这段路的东边,新百商店、中央商场、服装店、水果店、照相馆、电影院、文具店等等,都在这半边,路的西边店家比较少,冷清得多。中央商场对面居然是一家菜场。"
艾尚天地所在地曾是长江南北货商店
那时候,倪康跟父母去新街口,都是在星期天早上,逛到日当午,吃点东西。" 新街口有许多饭店,如今下馆子很平常,早年不多见,去饭馆吃一顿花费很大。我们嘴馋,想下馆子,但是父母不带我们下馆子,只吃小吃。"
" 一碗阳春面,一碗馄饨,或一个大肉包,不是吃三样,也不是吃两样,只吃一样,不过阳春面有阳春面的香,馄饨有馄饨的鲜,大肉包咬下一口,满嘴肉汁,油油的,顺着嘴角流下来。"
当然父母也带他们下过馆子。有两次他印象最深,一次在同庆楼,一次在丰富酒家。
新街口那些曾经的饭馆
从艾尚天地出发,沿着中山路向南走,于德基广场西侧复原的 " 胜利电影院 " 门头是倪康记忆中的一处坐标。
当年,一家著名的饭店大三元就在胜利电影院的旁边(南侧)。
胜利电影院
在他提供的江苏人民出版社于 1957 年出版的《南京旅游指南》中,大三元的门牌号是中山路 40 号,口味是广东菜,著名菜品有蚝油牛肉、西点、叉烧等。
" 大三元门面宽大,装潢华丽,堂口深,每次走过大三元,感觉就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特别想进去‘霍’一顿。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早些年那点工资怎么进得去,等到饭局已是平常,我又懒得去大三元了,但是我心里藏着一个想法,在大三元吃一顿,才能算下馆子。" 倪康说。
大三元当年的菜肴和菜价,在老南京们的回忆中被还原了出来——
作家叶兆言曾经写过大三元:" 想当年,大三元的红烧鲍翅,只卖两块五,陈皮鸭掌更便宜,只要八角。"
" 七十年代,我曾和一位朋友在大三元吃过一顿饭,记得是一条鲑鱼和一个素菜,花了不到三元。"(网友:新能源)
" 我记得大概是 1979 年的时候,有一次和女朋友(后来的太太)去大华看电影,回家的路上看到大三元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清蒸鲥鱼,8 元一份。要了一个中段,那时候的鲥鱼都是很大条的,又点了 2 个其他菜,又跑到长江南北货商店去买了一瓶东北的干红葡萄酒,好像是 3 块多钱,也算贵了,要知道那时候洋河大曲也不过就是 1 块多钱。一顿饭吃得很满意,尤其是女朋友。"(网友:北方老哥)
" 小时候我外婆住在离新街口不远的豆菜巷,记得有一次外婆带我去买菜,路过大三元,到大三元二楼上每人吃了一碗四喜汤圆。肉、菜、豆沙和芝麻,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味道。"(网友:张南宁)
穿过中山路到马路西侧,过了福昌饭店,倪康在延安路和中山路的路口停了下来。
今日延安路
" 老广东早年在胜利电影院隔壁,后来移到新华日报社隔壁,门边一条小路,进去是延安剧场。"
当年那条小路现在是延安路,拓宽了不少。延安路路口南侧就是老广东。老广东,自然是广东菜。著名菜点有馄饨、假烧鹅、脆皮鱼、香肠。(据《南京旅游指南》)
青年时代,倪康和朋友小刘在老广东吃的一顿饭,让他至今难忘," 我那时候刚从农村上来,没有工作,小刘也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混,两个人在新街口逛,走到老广东门口,驻足看菜单,有一道菜叫‘蚝油牛肉’。蚝这个字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进去吃了,小刘出的钱,花了 5 块 5,不只是吃蚝油牛肉,还有其他菜,5 块 5 吃一顿很奢侈,那时候学徒工工资也就 13 块钱。我现在烧菜离不开蚝油,拿起蚝油瓶有时会想到小刘,他已经去世了。"
可能还有老南京会指出,延安路路口这个位置当年是六华春饭店啊。是谁的记忆出错了吗?
事实上,六华春是 " 前辈 "。六华春是地地道道的南京菜馆,号称京苏名菜无所不备。六华春早年在夫子庙东牌楼,1936 年迁至贡院西街,1950 年代迁至新街口。倪康说,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六华春饭店迁至新火车站以后,老广东才搬到六华春原址的。
六华春曾经的 " 户口本 "
溜绣球鱼、芙蓉鹅片、白汁鱼盒、脆鳝鱼等是六华春的特色菜肴(据《南京旅游指南》)。倪康还记得,六华春有一道名菜 " 口蘑锅巴 ",做法是:口蘑汤中加入肉片、虾仁、鱿鱼、海参,锅巴脆黄不焦,端上桌,往汤里一倒," 刺啦 " 一声响。他姐姐 1970 年结婚,在六华春办酒,一桌 11 元。
在网友 " 凤栖高梧 " 的回忆中,1976 年 7 月 6 日,他们夫妻俩人(当时刚结婚两个月)在南京火车站旁边的 " 六华春饭店 " 吃了一顿饭,点了两个菜一碗汤,炒肉片,烧鱼,还有榨菜肉丝汤,共计花了 2.45 元,粮票 4 两 5 钱,美美地吃了一顿。这张点菜单他至今留存。
沿着中山路继续向南走,新街口 " 大转盘 " 近在眼前。这里过去是新街口最繁华之地,现在依然是。
今日新街口广场
就在中山路和汉中路的交界口,现在金陵饭店的位置,曾有另一家著名的饭店 " 三六九 "。
" 三六九在汉中路 2 号,这里原来有个小花园,南京交换纪念章的地方。" 而在三六九不远处,另一家老字号金春锅贴店也在汉中路上。
网友 " 云山 " 回忆," 那个年代,新街口三六九饭店一碗馄饨价格是一两粮票一角四分钱一碗,现在十元钱一碗也吃不出那时候的味道了。"
穿过汉中路,在中山路和中山南路交界处向南一点,就到了曾经的同庆楼,这个位置如今是东方商城。
网友 " 小河 " 为同庆楼精确定位:" 当年新街口广场正西南角是南京煤炭公司的一幢黄色圆型的二层楼建筑,紧挨着煤炭公司往南,中山南路头上见到的第一座楼就是同庆楼。"
东方商场的位置是同庆楼旧址
倪康说,他那时还小,只记得店名,没有了在这里吃饭的印象,但他的哥哥记得一家人在同庆楼吃的是东坡肉," 那时候父亲母亲还年轻,母亲烫起头发,父亲穿着得体 ……" 新街口的同庆楼早已不在,但倪康仍喜欢到位于珠江路的一家同庆楼去吃饭,因为那里有他儿时的梦,遥远又模糊。
老南京 " 心外无物 " 一段以同庆楼为坐标的记忆非常的怀旧:" 同庆楼旁边的巷子口,五十年代时是个马车站,那时候,从三山街坐马车到新街口,就在同庆楼旁边下车,每人车费三分钱,要是从三山街乘公交车,到新街口要四分钱。马车坐满是七个人,车厢里面对面各三人,上面马车夫旁边也可以坐一个人。拉车的马,屁股后面系一个粪兜,马如果拉屎,就拉在粪兜里 ……"
倪康此次新街口寻味之旅的最后一站是 " 丰富酒家 "。
丰富酒家当年在明瓦廊路口,斜对面就是中央商场。在市民姚澄的回忆中," 丰富酒家原来叫‘大罗天’,知道这个名称的基本上都不在了。"
在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员张智峰提供的民国时期的《南京一览》中,文脉君发现,大罗天当时就存在了,列在中西餐馆一列。
当年一家人在丰富酒家下馆子的情形是倪康记忆最深的。特别是那条鱼的故事。
" 丰富酒家是一家普通饭店,门朝东,厅堂不大,油腻腻的旧木桌、土灰色长凳、笨头笨脑的方凳,坐满了人在吃,站满了人在看,等着你吃完。我们按照父亲手指移动的方向,挤向不同的饭桌,站在食客身后,急着看他吃,食客屁股尚未抬起,伸手过去按住板凳,抢一个座位。父亲去点菜,母亲带着我们坐下,前前后后都是人,吵得像鸭子塘。我那时候八九岁,早上出来走那么远的路,很累了,坐在那里打瞌睡。我哥哥不累也不打瞌睡,他看着同桌一个男的吃鱼,50 年后的昨天描述给我听:’一个长腰盘,里面一条整鱼,浇上浓酱汁,鱼身上有几个胡萝卜丁,我家的菜没有鱼,都是些乱七八糟,我当时脸就挂下来了。’说得我笑死,要他把那条鱼画给我看看。"
记忆中丰富酒家的鱼
尾声
当倪康重走完这段寻味之旅的时候,有些心绪难平。
从当年的长江南北货商店走到丰富酒家,他重走了当年父母带他逛新街口时走过的路。岁月更迭,位于新街口的那些老馆子都已消失不再,父母也已经离开他很久很久,但新街口留给他的味道却永远存留于他的心中。
倪康(前排左一)和家人
当然这份记忆也在所有老南京的心中,不仅是难以忘怀的美味,更是一代人记忆中曾经的新街口,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
正如一位老南京回忆," ‘下馆子’这词都太有感觉了,或许过了我们这一代,这个词就要消失了。"
想到作家叶兆言曾经这样写南京的吃:南京的吃,在历史上之所以能辉煌,究其根本,是因为有人能认真地做,有人能认真地吃。天底下怕就怕认真二字。过去人们大老远地跑到一个菜馆,目的非常纯粹,是想吃和爱吃。今日之人,很难再为吃下过多的功夫。和过去比较,大家生活富裕了,吃似乎不再成为问题。不成问题,却又成了新的问题。
也许这篇文章可以帮你找回往日对吃的眷恋、热爱和虔诚。感谢所有的回忆和分享,这是南京最美丽的人间烟火。
新街口老照片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凡 / 文 苏蕊 / 摄 唐家语 / 制图
感谢南京老字号协会对本文的支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