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2-04-13
武陵深处“桃花源”!新华社聚焦贵州铜仁绿色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春天草长莺飞,层林叠染。"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 行走在黔东铜仁市,仿佛进入一幅山水田园画中。

贵州 " 东大门 "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近年来,铜仁市突出保护境内的梵净山、乌江和锦江河 " 一山两江 ",聚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循环的 " 深绿城市 ",走出一条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路子,努力成为武陵山脉的 " 桃花源 "。

增绿:建设绿色屏障

负氧离子 14394 个每立方米,温度 25.4 摄氏度,清晨的梵净山仿佛是一个天然氧吧。

梵净山是铜仁市建设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仁旗帜鲜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开展了覆盖全域的绿化行动,对重点区域的绿化面积、质量及责任进行了明确。

" 绿道 "。按照 " 一条道路、两边风景、三季有花、四季洁美 " 最美通道要求,对跨越境内的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重点景区公路等两侧进行绿化美化。

" 绿水 "。围绕乌江、锦江河等重要江河、重要湿地及各区县中心城区河段两岸等进行绿化和景观提质增效。

" 绿城 "。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对各区县中心城区进行绿化美化,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和市民休闲空间。

" 绿园 "。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主要通道、山体及园区周边等进行绿化,建设一批生态园区。

" 绿景 "。重点对全市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主要通道两侧及周围可绿化地进行绿化美化。

不负青山,终得青山。一张覆盖全域的 " 绿网 " 在全市铺开。近年来,铜仁市每年完成绿化面积 100 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 1 个多百分点,已经达 66.2%,位居全省第二位。

护绿:零容忍 + 高标准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是盛产锰矿的一个县。曾经,电解锰、锰矿开采等锰产业遍地开花,滥采乱挖导致山体遭破坏,一些河流也受到污染。

如今到松桃县处处是山清水秀和良好生态。该关的锰矿企业已经关了,整合后的矿企采用的是没有污染的工艺。

像松桃县一样,铜仁市在生态污染方面是 " 零容忍 ",在生态修复方面是高标准。重拳治理污染,强力整改环保问题,推动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高质量发展。

整治水污染。形成 " 一河一策 ",每条河有人管有人治,强化河长责任,强化日常管理,推进市域内水质 100% 达标。推进节水减污工程,提高污水重复利用率,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将距离锦江河干流 400 米以内区域划定为禁养区,对禁养区内从事畜禽养殖的违规行为进行取缔,共拆除水产养殖网箱面积约 5 万平方米。

工业达标。对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国家产能政策的 " 三高 " 企业及 " 五小 " 企业实行迁建或关停。

依法治林。开展森林保护 " 六个严禁 "" 绿剑行动 " 等执法专项行动,建立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创新推行 " 巡回法庭 ",严厉打击一批涉林违法犯罪活动。

融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铜仁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无论是茶、蔬、果、菌、药,还是生猪、家禽、牛羊等,无不加上了 " 生态 " 前缀,打上了绿色标签。

绿色为铜仁的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壮大,建成茶叶、生猪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生猪规模养殖率、特色冷水鱼产量及黄精、百合、玉竹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抹茶产量占全国 25%。

与此同时," 梵净山珍 · 健康养生 "" 梵山净水 · 泡茶好水 "" 梵净抹茶 · 香溢天下 " 等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提升,铜仁成为 "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被授予 " 中国抹茶之都 " 称号。

铜仁市在 " 工业强市 " 过程中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大力推进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2%,新兴产业占比从 4.8% 提升至 20%,传统产业占比从 59% 下降至 47.7%。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东部石漠化面积曾达 41 平方公里,占全镇国土面积超六成。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一度深陷贫困泥沼," 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 " 曾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当地群众并未低头,过往的数十年间,他们在石旮旯里培土,栽上果树,一点点地将荒山变成绿野。开展石漠化治理之前,朗溪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2 亩,现已增长至 1 亩多。如今,朗溪镇已建成 5 万多亩果园。

朗溪镇镇长辜大军说,近年来,当地政府争取各类资金 3000 多万元,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每年的水果产量达 9000 多吨,产值 3000 多万元,园区附近 5 个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 1.2 万余元。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污染 贵州 绿色发展 高速公路 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