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 " 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 的要求,我市组织开展《汕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2020-2035 年)》编制工作,明确汕头发展定位,前瞻谋划 2035 年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把汕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 " 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 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其中,近期目标是到 2025 年,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吸纳集聚辐射功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据了解,规划范围为汕头市行政辖区范围,陆域面积 2204 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 4424 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 230 公里,市域常住人口 550 万人。目前,规划已形成草案并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意见建议。
构建和谐共生美丽空间新格局
《草案》提出,要建设美丽空间新格局,包括统筹划定落实 " 三条控制线 "、维育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保障浓厚乡愁的农业空间、打造集聚效能的城镇空间和筑造绿色活力的海洋空间。
《草案》描绘汕头未来生态空间格局,提到筑牢 " 一带三廊四屏一岛 " 的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衔接汕潮揭都市圈 " 四横四纵 " 的区域生态格局,形成以山体为屏,以水系为脉,以良田为斑的 " 一带三廊四屏一岛 "、陆域 - 流域 - 海域协同治理的生态空间格局。
未来城镇空间如何发展?《草案》提出,要落实全省 " 一核一带一区 " 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国土空间开发进一步向海、沿江扩展,构建 " 一心一轴两带四组团 " 的城镇空间格局。
《草案》规划形成 " 中心城区 - 外围城区 - 重点镇 - 一般镇 " 的城镇等级结构,提出城镇空间功能互补、特色分明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
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
《草案》提出,聚焦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建设高水平区域开放门户,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展现特区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区域服务高地,彰显最具侨乡诗意的景观魅力,完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在交通建设方面,《草案》提出,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建高效便捷的区域铁路通道,加密高快速路网,推动交通设施高效衔接。其中提到,加快推进汕汕高铁建设,规划漳汕高铁,远期预留汕头至龙川高铁线位;布局 " 二主三辅 "5 座铁路客运站,实现各区乘客 30 分钟内可达高铁枢纽。近期加快推进粤东城际铁路汕头站至潮汕机场段、粤东城际铁路东环段建设;规划新增汕普城际;远期预留潮南站至潮汕机场城际线位,实现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时生活圈。
打造现代化产业核心增长极
要展现特区活力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草案》提到,全域打造中心集聚、轴带布局的产业空间结构,明确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能力。
《草案》提出打造 " 一环两带四极 " 产业空间结构,即 " 一环 " 的中心城区新兴产业集聚环," 两带 " 的沿海产业发展带、传统产业提升带," 四极 " 的国家高新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六合大型园区。
围绕中心城区,依托疏港大道、牛田洋快速通道、外环快速路、滨砂路形成的高快速路 " 内环线 ",直接连通华侨试验区、国家高新区、汕头综合保税区三大国家级平台,打造与城镇发展定位相匹配、二三产融合发展、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景观宜人的都市型新兴产业集聚环。沿海现代产业发展带南北贯穿潮南陇田至澄海盐鸿,连接惠来、饶平,打造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精细化工、海洋生物、海上风电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提升带依托国道 324 走廊,重点推动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以华侨试验区为核心,依托汕头高铁站枢纽导入区域高端发展资源,发挥粤东硅谷的发展极作用,以国家高新区为主引擎,汕头综合保税区、六合大型园区协同广澳港区等周边地区,打造汕头现代化产业发展核心增长极。
高标准建设区域四大高地
如何高标准建设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大高地?《草案》提到,2035 年,规划高等教育用地 589 公顷,中职教育用地 290 公顷,构建 "3+3" 高校集聚区。形成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教园区、华侨试验区高教园区、东湖职教园区和莲花山特色高校集聚区、大南山特色高校集聚区、潮阳职业教育中心。
2035 年,规划区级以上医疗卫生用地约 328 公顷,全市人均医疗卫生用地面积达到 0.8㎡/ 人,实现千人床位 7.5 张,区县三甲医院、中医医院全覆盖,形成 "1 高 4 主 6 副 " 的城市公共医疗中心。形成澄城医疗中心、练江医疗中心、棉城医疗中心、南澳医养中心和东里医疗副中心、六合医疗副中心、谷饶医疗副中心、西胪医疗副中心、两英医疗副中心、陇田医疗副中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