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4-15
午休丨名山有玉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玉泉观始建于元大德三年 ( 1299 年 ) ,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山上有一处水质很好的山泉,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 " 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 ",因而得名。

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整体建筑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站在岱庙高处远看玉泉观,楼阁亭台错落有致,林木茂密,曲径通幽,碑碣遍山。遇雨天则山间云雾升腾,流岚变幻莫测,山虽不高,却处处显得钟灵毓秀,一派仙境气概。

沿山门而上,穿过通仙桥、人间天上坊、玉皇阁、三清殿,就到了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传说这里的泉水能治疗眼病,又被称为 " 明眼泉 "。玉泉亭内干净整洁,内置水泵,可抽上来泉水。碰巧遇见观里的师父,讨了一杯泉水,一半品饮,一半掬起洒在眼睛周围,泉水冰凉清冽,暑气一下子被赶走了。

再往上走,过神仙洞、斗姆宫、到了碑亭。碑亭久负盛名,内藏诸多碑文,选胜亭内有镌于元代大德六年 ( 公元 1302 年 ) 的四面道流碑,四面相等、皆有文字、字体精美、碑石质地坚硬,历七百余载字体清晰如初,为玉泉观至今保存完整的碑石,被文物专家誉为 " 国宝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碑亭内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诗碑四方,诗碑字体隽秀,笔法圆润流畅,神韵贯通,气势磅礴。至于赵孟頫为什么会给天水玉泉观写诗,一说早在西周时期,赵姓宗族就居住在天水一带,周幽王时,赵姓中一支迁往晋 ( 山西 ) ,后组建形成赵国。赵孟頫深知天水是赵姓宗族发祥地,所以他为天水题写了一些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大多作品散佚,惟有玉泉观的四方诗碑还保存完好。

清殿东侧墙壁上有梁志通诗作一首,下面有小字注释 :" 梁志通为玉泉观全真道第一代知观,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徒裔。" 邱处机在元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 74 岁高龄时毅然率弟子 18 人从山东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劝说成吉思汗 " 止杀爱民 "。成吉思汗后期统治中原的政策有所和缓,固然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但丘处机雪山论道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志通师从冯志清,再往上追溯,是丘处机的徒裔,人品学识自然不差,梁志通主持玉泉观三十一年之久,终生心血奉献给了玉泉观。到了清朝初年,来自平凉的马一元又一次让陈旧不堪的玉泉观焕然一新,尤其是在山门内,镜儿沟上搭建了一座长约十五米,宽五米的木质建筑大桥,解决了山上山下老百姓的交通难的问题。桥上为歇山顶卷棚式结构,桥边有护栏,远远望去,如一只浮在水面上的大船,既结实耐用,又富丽堂皇。

玉泉观建筑均为木质材料构建,由于时光漫漫,水浸火灾,时有损坏,修葺时尽可能保持原貌,仍留下新旧参差痕迹,仔细辨认第一山牌坊和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久久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几百年来与玉泉有交集的人物一一浮现,诸多历史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珍贵难得,其内容又令人发省。无论楼宇殿堂,还是文物古迹,都离不开一代代人用心守护,才能完好无损保护至今。2006 年,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此,则玉泉观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将更加完善。

每年正月初九朝山会,当地人称为 " 朝观 ",是玉泉观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天玉泉观里灯火通明、经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人们从各处赶来迎春纳福。夹板舞是朝山会上的必备表演节目,表演者身着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手持一尺五寸长的夹板,按鼓点节奏舞动夹板,并附有旋转的舞技,鼓声铿锵,夹板声亦激越清扬,庙会活动达到顶峰。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表演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透露着一股强劲的秦风古韵。

玉泉观不仅有山泉水,更有数目众多的古树,枝叶繁茂,直冲云霄,有树龄 1500 年之久的辫柏,还有 1000 年的龙柏虎柏,还有几百年以上的国槐、皂角树,五十几棵古树扎根在这里,点缀得玉泉观浑厚大气,古意悠远。信步游走,山花遍野、碧草茂密、飞鸟鸣幽、檐上风铃随风响起,余音袅袅,心境顿时澄明,俗念顿歇。

据说吕岩曾在玉泉观留诗:" 石池清水本吾心,又被桃花映倒影。一到仙山宫阙内,明月见本七弦琴。" 试想一下,明月之下,清风满怀,细听心弦,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王军红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