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4-15
2.7万字!长三角城市群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对外发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朱鲸润)近日,《长三角城市群质量基础设施白皮书(2020 年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由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长三角质量品牌产学研技术联盟与无锡市质量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编写发布。

《白皮书》围绕国家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从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市场活力和服务效益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长三角地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状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梳理了长三角地区典型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与支撑能力,阐明了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对推进质量进步与质量治理、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我国首个阐述地区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综合性白皮书。《白皮书》全文约 2.7 万字,由前言、概念篇、整体篇、区域篇、产业篇与展望篇共六部分组成。

《白皮书》显示,长三角地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呈现 " 以上海为引领、江苏省与浙江省为南北两翼、安徽省为尾翼 " 的发展格局。上海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最为均衡,多项指标表现突出,尤其是标准化工作方面,其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数量、" 十三五 " 期间主导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ISO/IEC 国际标准组织对口单位、参与 ISO/IEC 标准制修订数次都排名第一,同时,截止到 2020 年底,长三角地区发放有效证书超过两万张的认证机构全部都在上海市,产生了较强的服务效益,数据显示,上海市营商环境指数与消费品质量合格率都位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浙江省市场活力较强,团体标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发布的团体标准数量达 3401 项,超过其他三个地区之和,占长三角总数的 62%。江苏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较强,保有的全国公用计量标准、获得省级与国家级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数量排名第一,表现出强大的校准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安徽省近年来不断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获得省级与国家级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经超过上海市与浙江省,达 1500 余家。

《白皮书》显示,25 个地市级城市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与长三角城市群 " 五个都市圈 " 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基本吻合,所有排名第一的指标都在南京市、杭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合肥市几个城市中产生,呈现以宁杭锡苏合为核心的 " 梯队式 " 发展态势。经测算,南京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状况最好,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为 95.28,其创新能力最强,得分 97.26,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ISO/IEC 国际标准组织对口单位数量处于领先地位。无锡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为 92.44,其服务能力得分 93.85,排名第一,平均认证机构发放有效证书数量远超其他城市,机构平均保有公用计量标准数量与南京市并驾齐驱,较大幅度领先其他城市。苏州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为 92.00,服务效益综合最凸显,得分为 99.45,其 2020 年营商环境指数与 2020 年消费品合格率双双第一。合肥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为 91.26,服务能力分项指标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能测算出杭州市质量基础设施指数最终得分,但杭州市市场活力得分为 97.59 位居第一," 十三五 " 期间主导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领先,尤其是团体标准数量优势明显。

《白皮书》显示," 十三五 " 时期,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制造产业发展向好,区域间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国家标准主导制修订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光伏制造业领域 " 十三五 " 期间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占全国比重超过 30%,其中无锡市占比达 13.64%。但在质量基础设施核心引领方面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如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与光伏制造重要基地,长三角地区仍未建设相应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白皮书》指出,长三角地区要牢牢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协调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合力,打造质量基础设施国际高地。

《白皮书》显示,无锡市近年来质量工作较为突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好水平,在平均认证机构发放有效认证证书数量、机构平均保有公用计量标准数量、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经测算,无锡市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在五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南京市。

相关标签

基础设施 长三角 无锡市 安徽省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