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4-16
英雄归来!神舟十三号背后有不少南航元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彭丽 马翊博 记者 舒越)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 平安返回、感觉良好 "。

从 2021 年 10 月 16 日 0 点 23 分发射,历经进驻天宫、出舱漫步、天宫授课、太空过年 …… 在轨超 180 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创造了多个 " 首次 "。记者了解到,从发射到运行保障再到航天员出舱,每个重要时刻,都有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科研团队在背后默默保障着。

△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

保障核心舱交会对接

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了径向交会对接,这也是神舟飞船首次进行径向交会对接。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为了减少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的震动和撞击,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十三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自动化学院王莉教授领衔的 " 智能配电系统 " 团队面向空间站等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器智能并网控制及保护技术研究。针对空间站组合体复杂构型后各飞行器帆板遮挡引起的能源均衡配置和使用问题,建立控制模型,将固态功率控制器技术应用于空间站系统各智能配电器中,实现功率的通断控制和安全保护;采用智能并网控制技术实现空间站系统多飞行器之间能源系统并网供电,解决了能源的最优利用和统一调配问题。

△智能配电系统

保障航天员安全出舱

2021 年 11 月 7 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 " 飞天 " 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航天员出舱背后凝结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应航天员中心、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委托,南航机电学院张得礼副教授领衔课题组,参与研制 " 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 ",该系统逼真地模拟了空间站出舱活动的机械臂转运以及定点作业支持工况,是出舱活动任务工程实验验证和航天员训练的重要保障。

△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

研制人机交互操作控制系统

研制过程中,课题组面向模拟失重环境的中性浮力水槽航天员训练任务,开展了水下机械臂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供配电支持系统的学术研究与工程研制。据介绍,课题组研制的内容作为整系统核心指挥枢纽。突破了基于多传感融合和基于优化算法的水下路径规划技术、水下机械臂人机交互控制技术、虚拟孪生的大尺寸空间碰撞检测预测技术、水下安全监控技术等,有力保障了整系统的可靠、高效运行,是水下机器人控制技术在载人航天模拟失重训练应用的一次突破。

△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

保障航天员健康安全

在航天飞行过程中面临失重、亚磁场、噪声、辐射等特殊环境,航天员的健康状态对于航天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飞行。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航天特因环境,服务航天员健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南航师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的 " 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 " 研究、姚卫星教授团队的 " 空间站伸展机构疲劳评估与试验验证 " 研究、王志瑾教授团队的 " 空间站柔性太阳翼设计 " 研究、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的 " 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 " 研究、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的 " 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 " 研究、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的 " 机械臂和展开机构 " 研究、王小涛教授的 " 空间在轨机器人 " 研究、陈传志副教授的 " 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 " 的研究 …… 均为空间站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

相关标签

神舟 机械臂 航天员 空间站 航天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