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4-18
贵州作家冉正万新作《鲤鱼巷》 原汁原味讲述贵阳老巷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鲤鱼巷,是贵阳的一条老街。贵州作家冉正万以鲤鱼街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鲤鱼巷》,于 2021 年第 11 月在《人民文学》发表。

《人民文学》卷首语中评价该小说:具有短篇小说内秀而又多义的涵养,小城风俗的描写看似悠缓散漫,落到人物这里也显得收放自如,实则有着刻度精确的叙述能力。

新视角:关注贵阳小街小巷

贵阳老巷子——鲤鱼街,冉正万不下百次来过这里,或路过或来此消费,甚至没有目的在里面闲逛。他一向擅长贵州乡土民俗题材,因创作短篇小说《鲤鱼巷》,首次将视角转向自己生活二十多年的城市。

冉正万说,贵阳的小街小巷很有特点,生活气息浓郁,烟火气十足。写《鲤鱼巷》之前,以非虚构写过指月街、河坎街、汉相街、圆通街。鲤鱼巷其实是鲤鱼街,为了往小里写,有意把街说成巷。最初只写了篇三千多字的同名散文,总觉得不过瘾,写小说才是自己强项,两年后,丢开散文重写。写好后反复打磨,写不动了才交出去,很快得到人民文学杂志的肯定。小说问世后受到广泛好评," 作家冉正万客居贵阳二十年,《鲤鱼巷》是他写给威清门鲤鱼巷的一封情书。"(李巽南语)

为了追溯历史,冉正万不仅聆听老居民讲述,还查找了相关史料。很多年以前,这里有几十户人家,山上泉水流到此处,人们造田种水稻,水田里鲤鱼活蹦乱跳,于是取名鲤鱼田。村寨形成后,改名鲤鱼村。再后来城市将其包围,稻田不见踪影,农村迹象宵遁,鲤鱼村变成鲤鱼街。老人说,八十年代初还有几块稻田,如今,老街两侧的房子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像一条老鲤鱼的鳞片。"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鲤鱼街一带发生过多么大的变化。"

短篇小说《鲤鱼巷》描绘了贵阳老巷子原汁原味的店铺街貌、老巷居民的原生态生活、以及市井烟火中的精神追求,也展现了旧城拆迁改造给原住民生活及心理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作家冉正万的眼中,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正常变迁,一如鲤鱼街从鲤鱼田、鲤鱼村演变而来的变迁,是时代变化、文明进程的缩影。

与当下一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乡村消失、城市变迁时暗藏的哀伤情绪不同,冉正万认为凡是 " 新的来、旧的去 ",都是历史的正常进程,变化寓意着新的生机,作家应该跳出个人情感色彩,以客观的视角看待乡村和城市的蝶变与发展。比如在冉正万的黔北老家余庆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原来的村子虽然空壳了,当地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群却越来越多,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三百年前,那里没有人烟,三百年后如何现在不知道。把自然还给自然,也好。

虽然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城市,但描写人性与神性的创作风格,还是一以贯之地留在了冉正万的小说里。

在短篇小说《鲤鱼巷》中," 小鲤鱼 " 和 " 屋檐童子 " 作为超现实部分,与贵阳人熟悉的烫菜店、豆豉火锅店、老素粉店等真实的市井烟火,共存于贵阳老巷子中。作家还将白沙井 " 搬进 " 了鲤鱼巷。这些写实与虚构并存的内容,让人觉得《鲤鱼巷》既是原汁原味的 " 贵阳原创 ",又有了超越现实的审美旨趣。

小说《鲤鱼巷》里出现的 " 屋檐童子 ",是冉正万将非常熟悉的乡村传说中的 " 家神 "" 请进 " 到贵阳的小街小巷。冉正万说," 屋檐童子 " 和 " 小鲤鱼 " 作为超现实的存在,寓意着人们内心对美好的向往与祈祷,是永恒的精神象征,也是人性中神性的体现。

创作《鲤鱼巷》,仅仅是冉正万以贵阳老巷子为文学创作素材的一个发端。冉正万告诉记者,自己对白沙巷、会文巷、蔡家街等老街老巷的关注由来已久,曾多次实地踏访并拍下了许多图片,为今后创作留下了宝贵素材。

虚构的故事,源自真实的观察

在短篇小说《鲤鱼巷》中," 白沙井 "" 威清门 "" 吉庆巷 " 等都是贵阳城中的真实地名,这让本地读者毫无距离感。在作品中直接使用真地名,是冉正万一直以来的创作习惯,他认为这样能够突出作品的地域性。

冉正万说,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全是虚构,但也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内心里的真实投射,要把虚构的内容写好,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观察。比如描写街道、店面," 一定不是凭空想象的 "。事实上,小说《鲤鱼巷》中的每一个店铺,都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冉正万说:" 只有真实地描写细节,故事才不会假。"

并不是贵阳所有的巷子都能进入小说,冉正万说:" 每条巷子都有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但要变成小说还得契机成熟,忌讳生搬硬套。" 他认为,小说不一定都写有意义的内容,但故事一定要合情合理。意义是从文本里透露出来、自然而然的旨趣和事理,先就赋予意义,有可能是味同嚼蜡的概念。

冉正万认为小说都要讲好情节,具体到写人叙事,离不开在细节上的反复琢磨,最大程度还原客观现象。

冉正万透露,目前正在创作以安顺屯堡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已经完成十多万字。在别人看来,这已经完成了大半。他却认为,一半都还没完成," 行百里者半九十 ",好的结尾可撬起整部小说,反之有可能前功尽弃,越到后面越难,这和爬山一个道理。这不仅是对作家耐心的考验,也是对其所思所想的检验。

关于为什么一直钟情于讲述贵州本土故事?冉正万的理由是:" 看得见、有感情,才有话可说。"

创作源泉:手中的书本耳朵里的故事

" 故事不能生造,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度体验。" 冉正万说:" 短篇小说最利于留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冉正万出生于贵州余庆县一个叫黄土湾的山村,从小酷爱阅读。

一个冬天,还在上初中的冉正万借到了《三国演义》,屋子里烟熏火燎,家里穷,不好点煤油灯。他提了个小板凳坐到雪地看,被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浑不觉身上寒冷。

一个炎热夏夜,家人让他守水渠,他借着亮堂堂的月光忘情地啃着厚厚的书,水渠里的水什么时候被人偷了都不知道。上高中后,他省吃俭用,买下的第一本书是作家金河短篇的小说。这是他第一次读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

除了阅读,冉正万从小也喜欢听故事。无论是听村民们用山歌、花灯调唱出的人间悲喜,还是行走南北听不同人回忆往事,各式各样的故事对冉正万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专注于故事对他来说就像吃饭一样平常。曾经作为地质队员在田野中风餐露宿的人生经历,更馈赠给他无数的奇闻异事。他想把其中有趣的、难忘的故事记录下来,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的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创作。

1996 年,冉正万在地矿部主办《新生界》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高脚女人》,从此创作一发不可收拾。1997 年至 1999 年,他相继成为地矿部合同制专业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冉正万爱听故事,为自己开凿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前不久,听说过某地农村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村民为刑满释放人员举行仪式,让其接受村中小孩的集体叩拜,其意义在于让被叩拜者在返回社会前,真正升起对规则的敬畏心和社会责任感,找回做人的尊严。故事因为新奇而进入冉正万的记忆库,并成为他的创作素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话作家: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阅读和其他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冉正万:热爱阅读和保持其他的兴趣爱好,都是热爱生活的体现。阅读,不仅是阅读文字,还包括对生活本身的 " 阅读 "。热爱生活可视为对于声音、器物、现象等的全面阅读,人一辈子都在阅读当中。阅读书本文字,与阅读生活本身是一体的,相互并不矛盾。

文学爱好者如何才能养成写作的习惯?

冉正万:首先要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及时做好记录。要记下自己观察事物的感受,准确记录相关的地标和名字。积累真实的创作素材,才有利于写出用心有情的文字。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肖燕 舒锐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贵州 圆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