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中县青城古镇的民俗文化街上,有一间不显眼的工作室。走近一看,却别有洞天。
布置雅致的房间里,陈列着许多 " 小玩意 "。细心观察,原来是一个个小面人儿,他们或立,或卧,或横刀立马,或睥睨望天,各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工作室的主人李思瑶,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受到从事砖木工艺父辈们的影响,对面塑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不断学习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尤其对古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另辟蹊径,独有见解。细塑、夸张恰如其分,人物性格、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捏面人。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近年来,面塑艺术家们悉心研究,对面塑配方进行了多次改良,使得成型后的作品可以长久保存,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说起自己的面塑作品,李思瑶一脸自豪:" 面塑在我们家已经是三代传承了,我们是青城镇唯一一家做面塑艺术的。虽然好多地方已经失传,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一门民间艺术。每次坐在面塑桌前,我就感觉能够完全静下心来,细心做好人物的每一个神态,衣服的每一个褶皱,鲜花的每一个纹理,鸟儿的每一片羽毛。正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在坚持。以后我还会带着我的面塑走进学校,走进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和孩子们认识面塑,感知面塑,把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青城古镇,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早在清朝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 " 水旱码头 "。李思瑶的面塑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外形精美,在青城镇一带被称为 " 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过去几年举办的青城民俗文化节上,经常会看到李思瑶的身影,她会准备很多面塑作品和游客们一起互动,为他们打开了解面塑、学习面塑的大门。面塑艺术品也成为当地热销的旅游纪念品,承载着青城人的精神寄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魏涛 刘彦令 文 / 图
编辑丨安若璇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