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PR . 星期二
你的都市密友来了!全新smart精灵#1亚洲首发,开启预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r2.html

 

4 月 25 日,新奢纯电汽车科技品牌 smart ——全新 smart 精灵 #1 于国内呈现亚洲上市并率先开启预售。据悉,这是 smart 品牌电气化转型后推出的首款量产车型,由梅赛德斯 - 奔驰负责设计,smart 研发团队主导工程研发,基于吉利 SEA 浩瀚架构打造而来,CLTC 最大续航里程为 560km。

此次推出的两款配置车型为 Pro+、Premium,其官方预售价格区间为人民币 19-23 万元(新能源汽车补贴后且不含付费选装)。用户可登录 "smart 汽车 APP" 或 "smart 汽车小程序 " 进行预订(意向金为人民币 500 元)。

颜值担当,都市时尚精灵

smart 精灵 #1 定位纯电小型 SUV,外观设计时尚与科技感结合,圆润饱满的前脸设计,配合贯穿式 LED 日间行车灯,发光灯带链接两侧三角形大灯,点亮后视觉效果突出,辨识度极高,并可自定义灯光显示,增添了科技时尚感。全系列车型提供 11 种车身颜色、4 种内饰风格,多种色彩搭配可供选择,充分照顾用户的个性表达。

此外,无框式车门设计、隐藏式门把手,简洁时尚,搭配低风阻的三辐式轮圈更加灵动。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具有低温 " 破冰 " 功能,在寒冷天气下可自动弹出。车身侧面线条干净利落,风阻系数仅为 0.29Cd。车辆尾部与前脸设计相呼应,时下流行的贯穿式尾灯与前灯组相得益彰,两侧内部采用分叉样式设计,夜晚辨识度极佳。尾部下方银色扩散器装饰面板的点缀,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感。

极客先锋,全能都市密友

smart 精灵 #1 的内饰基本还原了此前概念的设计理念,和外观一样简洁时尚又科技感十足。整体布局采用左右对称式设计,三幅式平底方向盘搭配 9.2 英寸液晶仪表盘、10 英寸 HUD 抬头显示,配合车内氛围灯,营造出动感轻奢的驾驶氛围。

全新 smart 精灵 #1 全系配备了高通骁龙 8155 智能座舱芯片,该芯片采用 7 纳米制程工艺、8 核 CPU 处理器,拥有超强算力,是名副其实的极客先锋。12.8 英寸的悬浮式中控屏,内置 "smart 灵感星球 " 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可个性化定制专属 App,体验 smart 数字世界。灵感星球上还有一只随时待命的 " 小狐狸 ",可通过 AI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学习并适应用户的语音习惯,给你如 " 都市密友 " 般的陪伴。

smart 精灵 #1 还配备前排座椅支持 6 向电动调节、4 向电动腰托调节,以及热泵空调、双区自动恒温空调、多向调节、通风 / 加热座椅等,带来知冷知热的贴心守护。此外,1.3 平米超大尺寸沉浸式天幕、Beats 音响系统、智能香氛系统 、手机无线充电、脚踢式电动尾门、3.3 千瓦反向充电等功能配置,个性体贴。

实力玩家,最大续航 560 公里

全新 smart 精灵 #1 不仅有颜值更有实力。其搭载的永磁同步电驱最大功率可达 200 千瓦,峰值扭矩 343 牛 • 米,从静止加速至百公里每小时仅需 6.7 秒。此外,它还提供 3 种驾驶模式和 3 种转向舒适度可供选择,带来精灵般的驾驶乐趣。

续航方面,全新 smart 精灵 #1 搭载了 66 千瓦 • 时三元锂电池,最大纯电续航里程可达 560 公里(CLTC 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在直流超充模式下(150 千瓦,380 安培),仅需不到 30 分钟便可将电量由 10% 增至 80%。

此外,全新 smart 精灵 #1 还搭载高达 23 个高精度感知硬件,可实现 ACC 自适应巡航、LKA 车道保持、BSD 盲区监测、TJA 交通拥堵辅助等 23 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据悉,贯彻 " 中欧双核,全球布局 " 前瞻发展战略,smart 已布局全球两大新能源车市场,在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网络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smart 积极深化全球运营,已携手宝腾汽车,共同开拓潜力巨大的东南亚新能源车市场。

销售渠道上,smart 稳步推进以 " 用户中心,数字驱动 " 为核心理念的 D2C 直销代理商业模式。目前,smart 已完成了用户数字生态系统基础建设,更集聚了一群与 smart 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2022 年内,近 150 家独立销售服务网点将逐步铺开,覆盖超过 40 座国内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