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在太空 " 旅游 " 了 6 个月的特殊 " 乘客 " 结束 " 旅程 " 顺利出舱,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牧药所)的牧草种子。依托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此次兰州牧药所搭载了紫花苜蓿、燕麦、中间偃麦草、红三叶等牧草种子 21 份,共计 158 克。这些在太空 " 旅游 " 了 6 个月的种子都有什么奇遇呢?
精挑细选 " 天选之种 "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品种。航天诱变育种是一项创新型育种方法,在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材料挖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强等特点的品种,同时可以缩短育种周期。
" 这次我们送上太空的种子主要是优质的牧草种子。我们会根据育种目标确定要搭载的品种或新品系,对每一颗种子都精挑细选,这些种子是名副其实的‘天选之种’。以紫花苜蓿为例,航天诱变的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抗逆性(寒、旱、盐)。" 兰州牧药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杨红善说。
从 2008 年开始,兰州牧药所的牧草种子就开始了 " 太空之旅 "。迄今为止,兰州牧药所先后 10 次将牧草种子送入太空,并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成功搭载 1 株紫花苜蓿试管苗。兰州牧药所在国内牧草航天育种领域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硕。
三重作用诱变基因
在成功获得 " 船票 " 后,种子们升入太空将会有什么样的奇遇呢?
这些种子在 " 旅行 " 过程中,高真空、微重力和空间射线将会对它们进行共同作用,使种子的遗传基因悄悄发生变化。
" 对于航天诱变育种来说,搭载飞行器的类型不同、在太空中停留时间长短,对种子都会产生不同的诱变效应。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六个月,希望这些种子能够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变异单株,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杨红善说。
地面培育脱颖而出
在种子进入太空时,科学家在地面实验室同步保存一份和它们一模一样的 " 兄弟 " 种子。种子完成 " 太空旅行 " 返回地球后,经过播种、种植,并与它的 " 兄弟 " 进行对比,寻找出发生变异的植株,经过至少四代以上的选育,使得变异性状稳定遗传,最终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 不同植物的育种年限不一样,培育出一个紫花苜蓿新品种需要十多年时间,燕麦是一年生植物,时间会减少 2-3 年。" 杨红善说,我们拿到经过这次太空旅行的 21 份牧草种子后,会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育苗,并移栽大田,开展地面筛选。
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兰州牧药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已经先后培育出 " 中天 1 号、2 号紫花苜蓿 " 和 " 中天 3 号杂花苜蓿 " 三个国审新品种。
品种优良前景广阔
紫花苜蓿以 " 牧草之王 " 著称,产量高且品质好,多种家畜均喜食。此前,我国在苜蓿生产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叶紫花苜蓿育成品种,而从国外引进的多叶苜蓿存在多叶率低的缺陷,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培育的 " 中天 1 号、2 号 " 两个紫花苜蓿新品种,多叶性状明显,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高,在形成苜蓿产业化方面具有优质、高产的品种优势。
" 中天 2 号紫花苜蓿 "2021 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直观表型性状为多叶,以 7 叶、5 叶为主,品种多叶率达 54.64%,较国外多叶品种高出 6 倍以上;干草年产量和干草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 19491.2 千克 / 公顷和 20.25%,分别较试验对照品种提高 12.66% 和 6.63%。该品种在紫花苜蓿增产、提质增效方面具有明显品种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安排,中国空间站预计在 2022 年前后建造完成并投入在轨运营,未来,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试验。杨红善说:" 如果牧草种子有条件在空间站完成种植、生长、开花和结种的全生育周期,实现‘种子’到‘种子’,这将和此前的航天搭载任务有着巨大区别,而且具备很大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我们今后牧草航天育种追求的科学目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洁 李丹
图片由兰州牧药所提供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