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4-30
影视 | 足不出户看世界 五一假期好看的纪录片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新快报讯 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多部纪录片首播,包括《中国想象力》《奋进的中国》《又见三星堆》等,此外,《珠穆朗玛》《蔚蓝之境》《下一站,火星》等多部高分纪录片也将于 4 月 30 日至 5 月 8 日再度与观众见面。让视线跟随镜头穿越古今,看尽世间万千风光。

《中国想象力》

刘慈欣邀你开启想象之旅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从 " 中国制造 " 到 " 中国创造 " 的深刻蜕变,也正迈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全面觉醒。作为一部以想象力为出发点的纪录片,系列人物微纪录片《中国想象力》将一展中国新生代实力创作人的独特思想与观点,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将国粹推入 " 寻常百姓家 " 的心路历程,到科幻作家刘慈欣以 " 仰望星空 " 为起点的科幻创作感悟,再至艺术家邬建安用古老智慧滋养当代艺术的 " 真香 " 转变 …… 跟随科幻作家刘慈欣 、建筑师马岩松 、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时尚摄影师尹超 、当代艺术家邬建安、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 、导演王潮歌 、京剧演员王珮瑜八位嘉宾一同踏入时光之门,回溯想象力从萌芽抽条至开花结果的创造旅途。

据悉,该纪录片在微观人性与宏大命题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当想象力与舞台、科技、戏剧、公益、摄影、建筑等多领域交相融合,观众将看到奇思妙想如何推动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长足飞跃。在《中国想象力》中,有人看见想象的力量贯古通今,让创造者从五千年文明中寻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推动行业持续前进;有人看见对想象的追求遍及社会,指引奋斗者构建起变革与创新的热血时代,在世界舞台上举起中国的重量。

《奋进的中国》

工程美学盛宴

恰逢五一劳动节,纪录片《奋进的中国》将展现中国建设者的风采。该纪录片每集围绕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涵盖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重点揭秘超级工程背后的高新技术,讲述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筑就的建设奇迹。

《奋进的中国》将带领观众实地感受在中大基建工程下的中国面貌、中国智慧与中国速度。比如,白鹤滩水电站,其最大坝高 289 米,世界第三;水库大坝的总水推力达 1650 万吨,世界第二;抗震参数在 300 米级特高拱坝中位居世界第一。白鹤滩大坝是全球首个全坝段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进行浇筑的大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智能建造平台发挥了关键的 " 温控 " 作用,让 " 无缝 " 大坝这一理想最终走进现实。比如,成都大运会作为首个 5G 加持的大运会,将在 " 智慧大运 " 理念主导下,向全世界呈现出成都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少比赛场馆在保证 " 颜值 " 的同时,注入了不少 " 黑科技 "。此外,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又一项技术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建设要求及标准极高的跨海交通工程,该隧道全长 5.1 千米,共由 18 节沉管组成。大连湾海底隧道如何破解技术难题,实现 30 米水下的沉管精准对接?这些大型工程建设的细节,观众都将在《奋进的中国》看到。

《又见三星堆》

深度探密三星堆

1986 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时隔 34 年,三星堆重启考古发掘。黄金面具为何只有半张?密密麻麻的象牙到底从何而来?" 奇奇怪怪 " 的青铜器源自一个什么创意?6 个新发现的祭祀坑带给人们 " 开盲盒 " 一样的惊喜。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将完整呈现三星堆 6 个祭祀坑的发掘、研究全过程,并将视角对准发掘进程中的亮点、谜点、难点,以发掘工作的递进式开展为线索,采用穿梭机、飞猫摄像机、鱼竿摇臂等新技术手段,结合三维动画,客观展现田野考古、实验考古、科技考古深度合作新模式。

《又见三星堆》不仅聚焦于现场发掘,更将镜头对准发掘背后的考古工作者,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细节,展现新时代考古人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度。考古人不只是挥舞手铲的发掘者,更是国家宝藏的守护人。当手铲叩响古蜀大地,几代考古人艰难求索,赓续中国考古学百年华章,让风化的历史细节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得以重生。

《珠穆朗玛》

全景展示世界第一高峰

在很多观众的印象里,珠穆朗玛只是世界第一高峰,但事实上,神奇的珠穆朗玛山高水长,是一处垂直落差达到了 6000 多米的自然生态带。在雪线以上的空气稀薄地带,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在研究过去几千年来的地球气候演变,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全球变暖的成因。而雪线以下是生态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圣地,鸟鸣猿啼,走兽穿梭,深切的山谷温暖湿润,是一片亚热带风光。《珠穆朗玛》讲述了中国冰川学家、气候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在珠峰地区的最新研究和发现,以及珠峰最新高程数据 8848.86 米是如何诞生的故事。

整部纪录片前后用时两年,摄制组的高原行程达到了上万公里,深入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吉隆沟、樟木沟、绒辖沟和易贡河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地取景拍摄。并且曾经先后 7 次攀爬到珠穆朗玛峰海拔 6000 米以上的无人地带,两次到达海拔 6700 米的绒布冰川源头北坳冰壁下。不但跟踪拍摄了 2020 年中国最新一次珠峰高程测量活动,还记录下了中国科学家在珠峰及周边地区展开的冰川研究、探寻雅鲁藏布江河源的科学考察,以及野生动物监测等各类科学研究项目,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

《蔚蓝之境》

中国近海海洋图景

作为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示我国海洋风貌的纪录片,《蔚蓝之境》拍摄的是中国漫长又丰富的海岸线,从景象到镜像,描绘了中国近海海洋图景。摄制组将镜头聚焦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中奇特的海洋生物,如斑海豹、法螺、抹香鲸、海蛞蝓、中国鲎。分别从季节、潮流、湿地、海岛、海湾、生存挑战等几个角度讲述海洋生物的故事,用有趣的视角呈现了海洋动物们 " 打架 "" 恩爱 "" 迷路 " 等日常生活,使这些远离大陆的神秘海洋生物变得有趣。片中,许多动物都有着形象的绰号,雌法螺是 " 慈祥的母亲 ",又是 " 饥饿的猎手 ";春末夏初的海蛞蝓又叫作 " 海兔 "…… 认识海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自己,尊重海洋也是人类自尊的表现。

据悉,该片被称为国产自然纪录片的 " 天花板 ",历时四年打造,展现 120 个物种,可谓是我国迄今为止拍摄内容最为丰富、体量最大的海洋生态影像记录。

《下一站,火星》

科学与浪漫并存的航天影像录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屡次突破,既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也唤起了我们对浩瀚无垠宇宙的向往。《下一站,火星》围绕火星探测器 " 天问一号 " 的 " 环绕、着陆、巡视 " 三大任务,系统讲解了飞行原理与关键技术,完整记录其研制过程、飞行历程及其背后故事。作为完整记录 " 天问一号 " 探测全过程的纪录片,《下一站,火星》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它对全部过程全面而细微的技术拆解,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了一场 " 饕餮盛宴 "。 从升空、环绕到着陆等历时性技术过程,从飞行、拍照到探测分析等共时性种类分布,大量的技术名词,密集的技术要点,纵横交错地在该记录片中展示。此外,《下一站,火星》还动用多种试听手段剖析并呈现科技,如 3D 动画,专家采访,解说补充等。

《下一站,火星》除了详细解剖技术环节,也从几位科研人员的个人角度出发,讲述他们与 " 天问一号 " 之间的故事。该纪录片从侧面描绘出科研人员的极致追求与宽广胸怀,是写给我国航天工作者、航天事业与科学事业的一封严谨又浪漫的情书。

《行星》

史诗级的太阳系故事

天文科普类纪录片《行星》将视角对准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该片延续了 BBC 的一贯精良制作,超高清的画面,宏大震撼的特效场景加上恢弘大气的配乐,整部纪录片的视听效果不亚于一部顶级科幻大片。据悉,这部纪录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识类的纪录片不同,不是在跟你讲复杂的天文知识,而是把八大行星当成了人物角色,讲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它让浩瀚遥远的宇宙变成了戏剧中的角色,有了浓烈的命运感。

《行星》特别邀请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能物理学教授布莱恩 · 考克斯(Brian Cox)担任旁白解说。跟着主持人的讲述,镜头会把你带回到 45 亿年前,让我们 " 登陆 " 行星表面,让我们对宇宙不再是遥遥相望,而是身临其境。这位布莱恩教授,是英国最著名的 " 网红学者 "。除了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曾是一支摇滚乐队的键盘手,被大家称为 " 摇滚明星物理学家 "。多年来布莱恩教授与 BBC 合作推出了《行星》《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一系列科普类纪录片。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燕芬

相关标签

刘慈欣 成都 建安 京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