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 " 白叶一号 " 基地全貌。陈正党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一场春雨过后,位于武陵山脉海拔 1300 多米的沿河自治县中寨茶海基地,嫩绿吐舌的 " 白叶一号 " 新芽,吸吮着雨露恣意生长。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手指翻飞,不时传来悦耳笑声。
"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凉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4 月 28 日中午,阳光正好,普安县地瓜镇白茶基地,茶农徐科珍带头唱起了自编山歌,动人心弦。
满目青山翠,新茶满园芳。在雷公山下的雷山县大塘镇也宜村 " 白叶一号 " 种植基地里,村民胡英和 20 余名老乡一道正在除草。" 今年我们采摘明前茶茶青的收入,高的每斤能有 100 多元。" 胡英眼里掩不住喜悦。
4 年前,一批名叫 " 白叶一号 " 的茶苗,从浙江安吉县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如今,在普安、沿河、雷山 3 县 " 安家 " 的 " 白叶一号 " 喜见成效," 感恩茶 " 种成了 " 黄金芽 ",山绿、民富、茶飘香。从 " 战贫 " 到 " 脱贫 ",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大地上演着 "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 的精彩故事,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 一片叶子 " 的深情——
" 扶贫苗 " 跨越山海落户贵州
故事从一封信开始。
靠海的那一边。2018 年 4 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 20 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捐赠 1500 万株茶苗—— " 白叶一号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依山的这一头。地处祖国西南的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上下鏖战正酣。彼时的贵州,到 2017 年底尚有贫困人口 280 万人,贫困发生率 7.75%。如何加快脱贫步伐,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贵州正苦苦探索不断破题。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积极主动联系和多次对接,积极配合原国务院扶贫办、中茶所、黄杜村等实地走访,成功争取 " 白叶一号 " 捐赠茶苗在我省普安县地瓜镇、白沙乡,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和雷山县大塘镇,原种植面积 4200 亩,覆盖 16 个村(社区)。
机遇千载难逢。普安县获赠 " 白叶一号 " 茶苗 2000 亩,茶园被命名为 " 白叶一号 " 感恩茶园,分别在地瓜镇屯上村连片实施 1500 亩、白沙乡卡塘村连片实施 500 亩。
" 还记得,当满载‘白叶一号’茶苗的冷藏车抵达普安,我们都沸腾了。"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心仍然十分激动。
2018 年 10 月 22 日上午," 白叶一号 " 扶贫苗全国首种仪式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乌龙山举行。
落地有声。首种仪式上,时任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一起种下了第一株茶苗。种下的不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情厚谊,更是西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
紧锣密鼓。普安县在首种之后一个月内,全面完成 2000 亩茶苗种植任务。
山海情谊一线牵。作为我省最后脱贫的 9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沿河自治县,获赠 " 白叶一号 "360 万株 1200 亩。2018 年 7 月 15 日,黄杜村与沿河中寨镇正式签订捐赠协议。
这年秋天,360 万株 " 白叶一号 " 在中寨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 " 安家 ",成活率达 95%、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81 户 1582 人。
雷山是我省获赠 " 白叶一号 " 的第三个县,300 万株,可建 1000 亩。
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晏红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插曲:2019 年 10 月就要下苗了,但是 9 月初还没找到合适的基地选址,大伙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根据白茶生长习性调整方向,大塘镇迅速将目标锁定在产业匮乏的高岩村、也宜村和小河村。
" 这三个选址的生态气候、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各类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可以种植白茶!"9 月上旬,当接到盛阿伟的电话时,大塘镇干群十分欣喜。
说干就干。整地、基础设施建设、种植 …… 从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3 月,千亩 " 感恩茶 " 示范基地全部建成,涉及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县政府自筹资金及企业社会资金总计 600 余万元。"300 万株茶苗真是为大塘送来了‘及时雨’,以产业造血破除贫困。" 雷山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胜康说。
" 白叶一号 " 是从东飞向西的一片叶子。承载着一份浩荡党恩和浓浓深情,跨越山海,温暖而来。
" 一片叶子 " 的力量——
" 摇钱树 " 改写贫困历史
4 月 28 日,记者走进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边,一块写有 " 感恩茶园 生态屯上 " 的石碑十分醒目。" 曾经村里都是泥巴路。自从‘白叶一号’来了,大家不仅发展产业信心百倍,改变村容村貌也干劲十足。"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说。
今年 48 岁的徐科珍,是屯上村半坡组的村民。自 2018 年 " 白叶一号 " 落户屯上村,她便一直在茶园里务工,除草、施肥、采茶样样都干。" 有了这片茶园,日子过得舒服多了,我们家每年增收 1 万多哩!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车。" 徐科珍脸上洋溢着幸福。
像徐科珍一样,因茶增收的还有不少。在普安," 白叶一号 " 感恩茶园覆盖 10 个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 862 户 2577 人。
" 荒山变茶山、贫困户变茶农、山区变景区 "," 白叶一号 " 扎根普安的成功实践,成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茶产业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
为确保 " 白叶一号 " 在我省落地见效,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高位推进、高效推动 " 白叶一号 " 白茶工作顺利开展。2018 年 10 月,我省成立了 " 白叶一号 " 工作专班,联动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建 " 白叶一号 " 专家服务团,定期赴 " 白叶一号 " 基地开展技术指导,集中资源,全力打造 " 感恩茶园 " 和脱贫攻坚示范基地。
中寨镇地处沿河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 87 公里," 地无三尺平 ",常年云雾缭绕,是沿河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前,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种植玉米等作物,当地老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告诉记者,当时志强村贫困发生率 42.5%,莫说产业,进村都只有一条毛路,就别说经济来源了,为了生计,年轻人尽数走出山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 我们家全靠‘白叶一号’,要是没有它,我就得外出打工,三个孩子的学业就会受影响,这茶树是我们家的‘读书茶’‘脱贫茶’和‘感恩茶’。" 在三会溪村的茶山上,记者遇到了茶农秦礼文。
秦礼文说,茶园管护,这活不算累,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每月准时拿到 2000 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 ‘白叶一号’不是富了几个大户,而是带富了广大农民。" 中寨镇党委副书记杨勇说,中寨以 " 白叶一号 " 茶产业为引擎,全力铺就脱贫致富路。
" 一片叶子 " 的力量,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雷山县大塘镇高岩村,地处密林环绕与岩石夹杂中,由于缺乏致富产业,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务工。得益于 " 白叶一号 " 茶园,如今全村产业实现了 " 零的突破 "。
" 有生之年,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民的亲切关怀,贫穷被赶跑了,现在还给村里找到了最适合的产业,年轻人回来了,家乡发展就保住了根。" 谈起变化,高岩村老村干杨通书竖起了大拇指。
雷山县通过 " 以工代赈 "、吸纳就业等方式,组织脱贫户与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务工。2021 年," 白叶一号 " 管护及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农户 1000 余人次,实现就地就业 50 余人。
就在这个春天,雷山县千亩 " 白叶一号 " 迎来初采期,第一期约有 1000 斤白茶采摘下树,茶青产值约 10 万余元," 白叶一号 " 茶园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 一片叶子 " 的传奇——
巩固脱贫成果效应日益凸显
" 我家承包 6 亩茶园,一天要采茶青 25 斤左右,可以收入 2000 元左右,真的不错!" 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三会溪村村民马再国说,春茶采摘后,以 80 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加工企业,经济收入更宽裕。
目前,中寨镇 " 白叶一号 " 种植面积已达 5350 亩,一片片茶叶逐渐 " 成年 " 长成 " 黄金芽 ",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年初,中寨镇积极探索将全镇 5000 余亩 " 白叶一号 " 茶园以每亩 300 元 " 返租倒包 " 给农户,农户通过承包茶园变成 " 茶老板 ",纷纷给自己打工,收入持续提高。
在 " 返租倒包 " 中,该镇引进两家企业负责茶青收购和加工,并与茶农签订每斤 70 元茶青保底收购价。同时成立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沿顶旅业有限公司,并号召全镇 15 个村(社区)以及个人,把闲置的资金入股到公司,盈利后再按入股资金比例分红。
截至 4 月 24 日,该公司共收购茶青 25551 斤,营业额百万余元,以预售和网络销售在微信或抖音平台,以每斤 480 元价格销售,净赚 9 万多元。
中寨镇党委书记刘毅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强、做优 " 返租倒包 " 模式,在盘活集体资源的同时,让 " 白叶一号 " 走出深山,造福一方百姓。
茶叶种出来,更要卖出去。普安县与浙茶集团携手合作投入 2.8 亿元,共同打造了浙茶集团普安 " 白叶一号 " 茶产业园,明确将普安作为浙茶集团在西部地区进行名优茶加工的基地。
" 浙茶集团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同时还为‘白叶一号’解决了‘有产品无品牌’的问题。" 贵州普安红茶业 ( 集团 ) 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仕洪说。
作为古茶树之乡的普安,茶树资源丰富,去年,开展了 " 白叶一号 " 感恩茶园套种 " 四球古茶 " 树苗工作。通过套种,逐步实现茶产业短期有收益、长期大发展,不断夯实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基础,确保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实效。
目前,普安白茶种植面积已扩种至 1.3 万亩。全县以建设 " 白叶一号 " 感恩茶园为示范,引领普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在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乌开工业园区白茶加工厂内,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上,风选机正在将残次品 " 吹 " 选出来,精品茶在烘干和提香后进行分装、打包,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一带。
大塘镇副镇长李进喜表示,将不断整合社会资本,延长产业链,加快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宽雷山 " 白叶一号 " 销路,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印证成果,全省 " 白叶一号 " 捐赠茶苗种植项目覆盖脱贫户 1446 户 4980 人,脱贫劳动力通过参与基地管护、劳动务工等方式增收约 247.3 万元。
省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处长王晓峰介绍,目前茶苗整体长势良好,今年已采摘茶青 2.72 万斤,产值约 97.1 万元," 白叶一号 " 巩固脱贫成果效应日益凸显。
春天里,"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 的故事正在续写 ……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王欣 / 统筹 潘欢欢 /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