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日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下称 " 农讲所 "),十分安静,春光将绿树掩映下的这片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映入泮池中,记录着番禺学宫几百年的沧桑与变化。
伍嘉希是农讲所的一名 "90 后 " 讲解员,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的播音和主持专业。2018 年还在上大四的她,在农讲所实习期间,就经过层层选拔,代表广东志愿者组选手参加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评 " 优秀讲解员 "。从 2018 年开始,伍嘉希先后获得广东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党史宣讲员称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金牌讲解员称号、广州市旅游金话筒冠军并授予金话筒称号、广州市金牌讲解员称号等荣誉。
当代青年怎么讲述红色故事?
我们来听她说。
" 他指着那些刀枪,说‘我用过’ "
" 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位 90 多岁的老红军,他的名字叫贾献国。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年迈的他已经没有办法自己行走,需要坐在轮椅上,没办法看清楚展板上的内容,我的讲解他也无法完全听清,所以我选择了给他讲展厅里的枪支弹药和农讲所学员们穿过的军装和草鞋。当他看到那些枪支弹药的时候,虽然口齿并不是很清晰,但他还是指着那些刀枪,说:‘我用过’ "。让伍嘉希更为触动的是,当讲解进入展厅尾部,贾献国对着毛泽东的雕像,颤颤巍巍地举起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伍嘉希决定,她要把这些故事,把广州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2019 年,位于越华路的杨匏安旧址恢复开放。伍嘉希承担了开放仪式的讲解工作。" 那天,杨匏安的三儿子,头发已经花白的杨文伟推开了杨家祠的大门,看见小时候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玩耍过的院落,嘴里念叨着‘爸爸,我回来了!’ " 伍嘉希讲到这里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那一瞬间,她联想到了讲解词中对于杨匏安子女描写的部分:杨匏安有 7 个孩子,其中的一部分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患病夭折。而杨匏安本人,虽然犯着严重的肺病,仍然坚持白天加紧写作,晚上回家干活。虽然生活很苦,但全家人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他革命,让这位 " 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 得以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在党的事业上。" 我想,当时他的心里,一定想起了父亲在油灯前写作的身影,也想起了全家为了支持父亲革命而过的艰苦生活。"
" 面对不同的对象,讲解的内容也会适当调整 "
从体育传媒专业转到红色文化讲解,伍嘉希直言自己是 " 跨界选手 "。大四那年在农讲所的实习,让她从此与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没有文博、历史专业背景的她,只能按照讲解词一板一眼地背诵,然后跟着展板内容做一个 " 讲解机器 "。但实践下来,伍嘉希发现这个模式行不通。于是她开始查阅资料,每天泡在展厅里,去仔仔细细地观察、了解、分析," 每一个农讲所的学员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不一样的工作:有的组织青年运动,有的奔走于为妇女解放事业中。" 伍嘉希摸清了展览的脉络和细节之后,开始思考面对不同的观众时应该怎么讲解。面对年轻人时,会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与学习跟革命前辈的生活作对比,向他们讲述前辈们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现在的新生活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意识到让青少年走进纪念馆、博物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所以伍嘉希常常会带着小学生们走进展厅。她会告诉小朋友们,农讲所曾经是培养农运骨干的学校,让小朋友们自己思考这所学校和自己所就读的学校的区别,也通过学习的课程的不同,让小朋友理解其中的差异,慢慢地引导小朋友珍惜今天,敬爱先烈。
" 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去讲述红色故事 "
每天早上,伍嘉希需要在 9 点之前到达岗位,整理好着装,准备好开馆后为来自各地的观众讲解农讲所的故事。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很多人慕名来到农讲所,了解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路。遇到旺季,伍嘉希需要连轴转,最多的一天,伍嘉希讲了 12 场。除了讲解,她还需要策划各类社教活动,在节假日、周末的时候带领青少年们通过多种方式,走进番禺学宫的历史,了解儒家文化、科举制度 …… 从 2020 年开始,伍嘉希和同事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新媒体方面的尝试,在观众不方便走进纪念馆的时候,用小视频、用精彩图文,传播红色故事。年轻一代的讲解员,已经不止于站在展厅讲," 我们写稿、画图、设计、剪片、直播 ……"
最让伍嘉希感到欣慰的是,她和同事们策划的 " 红色研学 " 活动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每次报名一推出,马上就会被报满。" 青少年们报名后,来到我们农讲所,先听讲解员讲述番禺学宫与农讲所的故事,然后一起进入活动区,开始传统手工艺的学习,每一场课程都会根据对象和时间的不同进行内容的调整,我们不停地探索能让更多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讲解员们甚至会带着孩子们去认识 " 馆猫 " ——一只热情的玳瑁小母猫,教会孩子们与身边的生灵和睦相处,把小猫当成手工艺创作的题材。伍嘉希说," 从前以为小朋友的注意力没办法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当小朋友们听完一场讲解、一堂课后,被问到某一个细节,他们还能记得住。他们真的把我们想传达的内容记在了心里。"
" 我把梦想当成目标去实现 "
对话:
1. 新快报:作为一个在红色文化宣传岗位上的青年,您有什么梦想吗?
伍嘉希:我对青年的理解,就是我们的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与机会,我们可以去尝试,去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对我来说,梦想就是我的目标,我个人的目标就是把广州乃至广东的这一段红色文化与历史传播得更远。广州不缺红色资源,但广州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许多革命先烈牺牲的时候都非常年轻,所以留下的记录和文物都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我想尽我所能地去探索更多的红色故事,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2. 您有没有想对青年人说的话?
伍嘉希:" 一代人要一代人的担当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在日常工作的过程当中,看看能不能再做一些为社会有贡献的事情。
我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走进各类型的红色场馆、纪念馆、博物馆,相信来到这里,会发现更多以前自己没有了解过的内容,或者发现更多新奇的东西。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摄影、视频:新快报记者孙毅、郭思杰 剪辑:郭思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