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晓培)刘二姐,这是个在徐州 " 米线界 " 响当当的名字。作为徐州一家品牌米线店的创始人,从地摊生意到精品店再到连锁店,30 年来,她用 " 匠心 " 打天下,不料却在生意爆火的时候,遭遇疫情冲击,7 家连锁店两度闭店停业,亏损金额不断攀升 ……
△刘二姐(左二)和她的员工们
怎么办?一时间," 活下去 " 成了刘二姐最大的愿景。她快速调整经营思路,将线下堂食迅速转至线上、配送真空包装米线、直播卖货 …… 刘二姐在困境中杀出重围,成了 " 网红 " 主播," 困难面前,就是咬咬牙,有二姐在,没问题。"
就这么自信!" 店只要开,肯定顾客盈门 "
" 来来,快进来,摄像团队刚给我的新品拍完‘写真’,拍得可好了。" 刘二姐热情地招呼记者进门,那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 53 岁的刘二姐,名叫刘月红,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后,她琢磨着未来的谋生之路,选择在热闹的徐州宣武市场练起了摊,开始她的米线生意。
" 刚开始一天只卖出去一碗,太难了,经常眼泪爆棚。" 自己选的路,刘二姐没有轻言放弃,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逐渐赢得了口碑。
" 后来我想着,总不能一直摆地摊,还是开家店吧。" 就这样,2008 年 4 月 5 日,刘二姐在市中心开了第一家米线店,短短三个月后,第二家店也开门迎客了。
△刘二姐忙碌间隙自拍
" 徐州人就爱这一口,顾客太喜欢米线了,所以我对这一碗米线很有信心。" 刘二姐爽朗地笑着说,她严抓食材品质与餐具选取,不断创新米线的口感味道,渐渐小有名气,很多慕名前来品尝,她的店成了当时的 " 网红 " 店。
刘二姐说,她开新店从来不预算成本,只要店能开,肯定顾客盈门。" 我对各个细节都要求极致,才会这么自信。" 米线煮多久、汤汁熬多久、料包如何配比 …… 每一个环节刘二姐都亲力亲为,反复推敲研究试吃,用她自己的话说,正因为她太 " 奇葩 " 了,才会把一碗普通的米线 " 折腾 " 得不普通。
事实上,果真如刘二姐所说,她的 7 家直营店和 7 家加盟店,生意都非常火。" 如果不是疫情,这两个月还能再开四五家店。"
开店的这些年,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让刘二姐的内心愈发 " 强大 ",不料 2020 年突然而至的疫情,让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刘二姐,真的害怕了。
在疫情中突围!真空包装米线快速吸引一批 " 粉丝 "
春节期间,对餐饮业来说是绝对的爆发期。2020 年春节前一个月,刘二姐便抓住时机大量备货,准备在春节期间大干一番。谁知还没开始施展拳脚,疫情来袭,所有门店必须暂停营业。
△真空包装米线装袋
" 害怕了,虽然不叫天塌下来吧,就感觉可能撑不过去了,看不到未来。" 小餐饮店,全靠营业现金来源,如今店不能开,刘二姐真的慌了。年初二凌晨,她和女儿打电话,只为 " 借钱 "。" 我问她手里还有多少现金,假如这一次撑不过去,先借我点钱把房租和员工工资给付了。"
年轻人思维活跃,刘二姐的女儿提议卖真空包装米线,客源不用刘二姐操心,她只需要确保产品能做出来。
" 其实真空包装米线我从 2010 年就开始卖了,主要是面向外地发货,本地人还是主打堂食,女儿的提议,才让我想到可以同城配送真空包装米线。" 刘二姐说,当时女儿多次问自己能出多少货,其实库存有几万份,但她不敢告诉女儿,怕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真空包装米线装袋准备配送
面对疫情带来的困境,刘二姐的女儿、女婿、弟弟、弟媳全上阵,在微信群里发接龙、搞团购,一人负责多个群,快速地将经营模式从线下转至线上。有了强大亲友团的助力,几万份货竟在半个月内销售一空。
" 那时候白天我们兵分多路开车送货,晚上搞接龙团购,因为思路转换得快,抓住了前半个月的时间,等别人开始‘自救’的时候,我们的货已经销完了。" 喜忧参半,是刘二姐对 2020 年疫情闭店那段日子的总结。" 这一批货销完了,可我还有那么多店啊,怎么办?真的害怕了。"
" 恢复堂食后第一个顾客进店,我哭得不行了 "
" 这一轮疫情,我面对的困难要比上次大得多。"
刘二姐坦言,2020 年的疫情,大家因毫无准备,很多人家中储备的食物不足,所以对米线的需求量很大。徐州此次 3 月底的 " 暂停 ",真空包装米线的销量大不如前。
" 从生意人角度看,这次销量上不去,而且由于道路管控严格,我们没有可通行的车辆能上路配送,所以这次亏损严重。但从市民的角度来说,看到政府各项举措那么及时精准,我心里反而没那么害怕,心情很明朗,总觉得很快就能开店堂食了。" 谈到亏损金额,刘二姐不敢算总账,只给记者保守估算了一下,一天不营业最少损失 1.5 万元。
△直播教网友如何烫米线
经历疫情的冲击,考虑到 40 多名员工的生存,53 岁的刘二姐鼓足勇气走上手机屏幕搞起直播。" 我这么大年龄了,也是下了很大勇气,硬着头皮上。"
在直播间,刘二姐亲切地教网友冲泡米线的方法,和大家聊天谈心,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她的真诚随性,吸粉无数,竟意外成了 " 网红 " 主播。
" 我直播,没有指望创收多少,就是希望疫情时期给大家鼓鼓劲,让自己的员工看到,无论什么情况,二姐都可以第一个站出来,年龄不受限,二姐在。"
4 月 27 日,徐州部分区域恢复堂食。
终于等到这一天,4 月 27 日 13 点 40 分,刘二姐发了条朋友圈:做了 30 年米线生意,今日看到疫情过后第一个顾客进门堂食就餐,激动的泪水再次流下 ……
" 看到顾客进门,我哭得不行了,看着他端上大碗在店里就餐,那种感动无法形容,感谢政府及抗疫人员的付出,也感谢顾客一如既往的信任。" 说着,刘二姐擦了擦滑落的泪水。
将生意做成情怀!" 感激这一碗米线,让我的人生很精彩 "
疫情,改变了刘二姐很多。她开始更多地琢磨推新品、拓销售渠道,只为更好地 " 活下去 "。" 最难的就是这两波疫情,让我意识到一定要‘自救’,最起码让我的员工不失望。"
刘二姐感慨地告诉记者,闭店的日子里,很多员工主动提出不要工资,该交的房租,房东也没有催促,这些无形的力量,都在激励着她,坚守住这份最初的执着,继续干劲十足地走下去。
" 几年前就想退休了,想交给年轻人干,但看着身边人都那么信任我,支持我,没问题,我还有激情,还能拼。" 刘二姐笑着说,她这半辈子,为了这一碗米线,经历太多、看得太多、想得太多,可以说倾注了所有,所以困难面前,咬咬牙就过去了,就这么简单。
疫情,给无数小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刘二姐用坚定乐观的心态带领着她的员工,坚守品质,继续风风火火做生意。
如今的刘二姐,早已不再是忙碌于开店赚钱那个阶段,她说米线是她的挚爱,她把这个小餐饮生意做成了一份责任、一份情怀,她把很多下岗工人、聋哑人招聘为员工,为大家提供工作平台,带着大家活力满满面对每一天。
" 感激这一碗米线,让我的人生,与钱无关,活得很精彩。" 刘二姐说。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