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5-10
保留70%以上居住功能,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老城南复合型生活街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杨晓冬 赵丹丹)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南门西地区双塘街道,是南京 11 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明清时期丝织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5 月 10 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批前公示,拟通过保护修缮、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消险危房、改善厨卫设施、留住老门西的社区特质等策略,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齐备、场所活力充沛的老城南复合型生活街区。值得关注的是,街区将保留 70% 以上居住功能,按照 " 愿改可改则改 ",鼓励居民自主更新。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图

保护传统街区肌理,激发街区活力

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总面积为 12.57 公顷。其中,鸣羊街东侧已有 2.07 公顷地块完成更新,剩余用地总面积 10.5 公顷。

荷花塘在明代基本形成街巷格局,整体与城墙正交,呈 " 五横四纵 " 格局,它是老城内现存历史格局最清晰、传统风貌最完整、历史遗存最丰富的明清传统住区。2000 年以来,荷花塘地区宅院产权进一步分化,街巷整体格局保持稳定。现状片区共存 14 条历史街巷,大多街巷的尺度和肌理基本保存,其中鸣羊街、水斋庵北段由于街道拓宽丢失了部分历史信息,部分街巷风貌较差。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现存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 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包括 6 处古井)、8 处历史建筑、73 处古树名木,及部分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刘芝田故居、饮马巷 90 号民居、曾靖毅公祠等都位于此。

目前街区内现状建筑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公共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且产权关系复杂、居住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不足 10 平方米,亟待尽快实施整体更新。此次该片区的更新将基于已有的 " 小西湖微更新、门东东延城市更新 " 等经验,在翔实现状(含产权关系)及历史信息调查基础上,结合与产权人多轮协商意见,细化落实 " 小规模、渐进式 " 保护更新方式。同时,依法按程序严格保护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坚持居住为主体功能,以改善居住环境、保护传统街区肌理并激发街区活力为目标,对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城市更新。

△历史资源点与街区联系示意图

保留 70% 以上居住功能,打造老城南复合型生活街区

如何更新?方案中明确拟通过保护修缮、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消险危房、改善厨卫设施、留住老门西的社区特质等策略,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齐备、场所活力充沛的南京老城南复合型生活街区,探索居住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的新实践。

具体来说:

(一)保护修缮、公共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街巷、建筑肌理、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古井、古树等。

(二)危房消险,改善厨卫设施:对经鉴定的 C 级危房、D 级险房进行消险处理,尽可能增加厨房、卫生间,改善民生。

(三)留住老门西的社区特质:保留 70%以上居住功能,按照 " 愿改可改则改 ",鼓励居民自主更新。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微型市政管廊、提升安全防控能力、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五)探索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方法:小尺度、渐进式。

(六)创新政策机制、持续激发活力:" 产权人出资+财政支持+社会参与 ";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培育保护再生信心。

△周边重要路径示意图

打造文化体验路线,串联街区历史遗存

未来到荷花塘,有啥好玩好逛的呢?按照方案,荷花塘片区未来依然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也考虑来自周边资源点的游客。面向荷花塘片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结合现状建筑的可利用性梳理,统筹考虑分散布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鸣羊街和水斋庵为活力商业带,鸣羊街沿线为生活性街道,水斋庵沿线延续发展城南特色美食。打造 " 殷高巷 - 孝顺里 - 谢公祠 - 饮马巷 - 同乡共井 - 陈家牌坊 " 文化体验线路,串联街区内主要文保、历史建筑和其他遗存。而业态方面偏重文化和体验性商业。

未来,荷花塘也会连接周边景点,形成互联互通。比如荷花塘——内秦淮河西五华里;荷花塘与门西悦动、门西数字生活街区的联动;从荷花塘与长干门周边的联动。

以 " 一年起步,三年变样,五年成势,持续发展 " 为总体目标,计划通过 3-5 年持续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完善的街区新格局,带动原住居民渐进式、参与式的自主更新活动。

未来城墙南路向东延伸与中山南路连通

在交通方面,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近期疏通殷高巷、水斋庵、高岗里,与鸣羊街共同形成单向机动车环线,并通过钓鱼台一二三巷、饮马巷、花露北岗、花露南岗等外部城市道路连通。远期依据《南京城墙保护规划》逐步迁出城墙保护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城墙南路向东侧延伸与中山南路连通;根据场地高程,保持中山南路现状,从辅路的 13.5 米标高下坡至 12 米标高。

同时建设微型市政管廊,由于现状街巷宽度多在 2.5 米 -3.5 米左右,采用传统直埋敷设方式无法满足建设要求,拟借鉴小西湖模式,因地制宜在街巷内采用微型地下共同沟方式敷设,功能上兼顾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要求及管线实施检修的要求,同时大大增加管线的使用寿命。

(南京规划资源局网站)

相关标签

南京 安全隐患 西湖 基础设施 文化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