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挎专业数码相机,背上沉重的登山包,里面塞满帐篷、压缩饼干、泡面、一大罐水 …… 四个男生轮流抬着一台打印机走在队伍最后,这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0 年来,一届届成员共计 25 次翻山越岭,走过乌蒙山区大草原,攀过曲折盘山泥路,趟过炊烟袅袅村落的小溪,去到贵州一些偏远山区,为当地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老人照及儿童纪念照,用镜头定格一个个珍贵瞬间,也忠实记录下贵州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大变迁。
收集矿泉水瓶、旧书报筹集路费
这个五一假期第二天,5 月 1 日早晨 7 点,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的 11 名学生已经集合完毕,背着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过塑机等器材,带着帐篷、睡袋等生活物资从贵阳出发,前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四大寨乡牛场村进行第 25 次公益拍摄。这是该团队 10 年前曾经拍摄过的地方,因而,这次回访具有见证历史的意义,吸引了不少老队员参与。
"10 年前拍摄的一位叫罗三妹的独居老人,她家的老木屋已经作为危房建筑拆了,房屋后边以前是荒芜的小山坡,现在是一条宽阔延展的沥青路。" 老队员郑宇潇向村里人打听,得知这位老人已经被孙女接到县城里居住,安享晚年。
在县城东紫门小区,记者与部分老队员去到了罗三妹老人的孙女家中,他的孙女韦蔚说:" 以前条件不好,奶奶没有拍过照片,都不知道奶奶年轻时的模样。现在奶奶 98 岁了,10 年前拍摄团为她拍摄的照片成为了珍贵的纪念照。"
" 学以致用,奉献社会 " 是拍摄团成立的初心,送摄影下乡,让幸福留恋、亲情永远是拍摄团奉行的理念。
2012 年 4 月,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郑宇潇与其他几位老队员突然意识到,在贵州一些偏远的农村里,很多家庭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一张全家福照片,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
于是,一个 " 全家福 " 的拍摄计划就此萌芽了。说做就做,他们每个人拿出 300 元钱,总共 11 个伙伴,凑了 3300 元,购置了打印纸、过塑膜、墨水等耗材,以及压缩饼干、方便面等食物。可自掏腰包还不够,他们就发动队员到学校的各个宿舍去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旧书报,变卖来筹集路费 …… 不给当地村民带来负担,自备干粮,自带帐篷以露营的形式到村寨拍照,一拍就延续了 10 年。
2012 年 5 月 31 日,全家福拍摄团第一次活动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堕却乡拉开帷幕,免费拍摄、打印照片 460 多张。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绍玲一直默默关注、小心呵护这支队伍的成长,她告诉记者:起初学生自发组织起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时,比较艰辛,但他们节约开支、不怕吃苦,在村委会、村中心校都扎过帐篷,学校很认可也很支持,他们记录着,也成长着。
25 次翻山越岭免费为 6000 户人家拍全家福
回忆起在全家福拍摄团里的点点滴滴,覃韦不觉嘴角上扬,今年即将毕业的他觉得,这段经历将成为他大学生涯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覃韦是摄影专业 2018 级学生,前后参加了四次公益拍摄活动。他清晰地记得,2018 年 9 月军训期间被全家福拍摄团的一场摄影作品展所吸引,实际上不仅是摄影专业,乃至美术学院都炸开了锅,很多同学慕名而来,听拍摄团的成员分享拍摄心得。跟许多低年级学弟学妹一样,他也迫不及待加入了拍摄团,就这样,老队员带他们新队员熟悉拍摄流程,以传帮带的形式一直走到今天。
" 当我们把照片一张一张送到了村民的手上,村民看到自己的照片,所流露出的喜悦,让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覃韦回忆起第一次去到铜仁市司南县一村庄拍摄时的情景,仍旧十分感慨," 村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拍过照,去世后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念想,后来回访时我们得知,我们拍的照片竟成为老人们的遗照。"
拍摄团成员周嘉璐来自山东,是一名大三学生,这个 " 五一 " 去到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四大寨乡牛场村让她十分感慨。" 到村里后,一名叫韦勋的 18 岁男孩拦住我们,给我们‘点赞’,原来 10 年前拍摄团给他家拍下的一张全家福,成为他儿童时期唯一的一张纪念照。" 周嘉璐说。
周嘉璐认为摄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在于记录生活中的幸福,记录人们的成长历程。轻轻点一下快门,然后打印出来,说不定就成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回忆。多次接触到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的纯真善良打动了周嘉璐,贵州美丽的乡村面貌、风光旖旎的生态环境更是 " 刷新 " 了她对贵州的认知。
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拍摄,晚上还要打印照片。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黄颖回忆起第一次去六枝特区箐脚村拍摄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我们用的还是一台有六七年历史的老旧打印机,打印一张优质画质的照片要 3 到 5 分钟,还有偏色、卡纸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台更好的打印设备,打印出来照片保存的时间也更久一些。" 黄颖说道," 每天晚上都要安排 4 名队员通宵达旦地修片、打印和过塑照片,才能保证第二天如数送到村民手里,即使忙到凌晨两点大家都非常疲惫,也相互鼓劲把事情做完!"
从 2012 年至今,一批批全家福拍摄团队员先后在贵州 80 余个村寨免费打印照片上万张,让近 6000 个家庭拥有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让 4200 多位老人、3500 余名儿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纪念照。
10 年用镜头记录下贵州发展的巨大变迁
" 记录是摄影最重要的力量,让我们的记忆有了有形的载体,学生用镜头定格的照片中,不仅记录了个人成长,也见证着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迁。"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绍玲说道。
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教师们也观看了学生的这些摄影作品,郑绍玲认为,这是学生对教师的 " 反教育 ",观看这些照片,实际上是在品读贵州的重大历史命题,我们能从中品味出贵州 " 黄金十年 " 是怎么后发赶超、奋力攀高,并走出数千年绝对贫困的。
" 纪实摄影是一种声音,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它的魅力在于拍摄者对于这个复杂世界的细微观察,以及他们用切实的影像,展现着现实的震撼和历史持久的感染力。" 贵州摄影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彭波认为,全家福拍摄团利用专业的拍照设备和技能知识,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化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他们所拍摄的全家福经 10 年的沉淀,成为贵州农村,乃至贵州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像样本。
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四大寨乡牛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凯告诉记者,该村下辖三个村民组,常住人口有 1036 人,拍摄团拍的照片也是牛场村这十年交通、人住环境从劣变优的一个见证。" 如今我们村已经实现‘组组通’、‘户户通’,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村民出行更加方便。10 年前大部分村民居住的木瓦结构危房也全面改造完成,家家都住进了砖混结构的平房,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黄凯说道。
作为全家福拍摄团最早发起人之一,郑宇潇认为,拍摄团为贵州乡村留下珍贵的变迁影像史,他希望一代代学习摄影和喜爱摄影的人都能够秉持 " 学以致用 奉献社会 " 这一初心,带着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把 "1 家 1" 全家福拍摄团继续好好做下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静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