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谊,50 岁的水城区顺场乡营盘村偏寨组村民。
曾经种苞谷、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重拾 " 老本行 ",靠种植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顺场乡的蹲点采访中,记者与张周谊多有交流。
张周谊家有 6 亩多土地,两个孩子在上学,劳动力少,但却开销大,曾经的他因种植收入低,家庭重担让他选择了外出务工,土地大多被撂荒,家里的锄头都 " 闲 " 生锈了。
" 老辈人都说土地是财富,可是我自家地里都是杂草。" 张周谊告诉记者,不是不愿意种,而是不知道种什么好。前些年跟风种植的失败,让他心有余悸。
在土里 " 刨 " 了几十年的他,种过芋头,收入是种洋芋苞谷的几倍。收入虽高了,但投入也大,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张周谊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 选准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一招。" 陪同着记者采访的顺场乡党委书记邹礼铨对于偏寨组的产业有着深切认识——这里 " 山高路远 ",好在土地平整肥沃,适宜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而其弱酸性土壤很适合种植猕猴桃。
2017 年,营盘村引入猕猴桃产业,通过工作聚焦、聚焦、再聚焦,开始了一场产业 " 裂变 "。不到 100 天,全村 380 户人家,共种植猕猴桃 935 亩,主要集中在偏寨组。
顺势而为,瞄准发展机会,张周谊家的这片土地,终于 " 大显身手 ",被种上猕猴桃。
但问题来了,猕猴桃种下后,大家始终担心着收入问题,便纷纷在猕猴桃下套种了其他作物,几年后,守住了眼前收入的偏寨人,看着猕猴桃依然还是 " 矮个子 ",急的 " 干瞪眼 ",部分村民还对产业打了 " 退堂鼓 "。
顺场乡营盘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破解成难题。" 部分村民准备挖树了,这可是几年的心血,砍不得 ……" 营盘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说。
" 其他地方能种,我们怎么不行 ……" 于是,顺场乡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种植户家里,通过专家 " 把脉问诊 "、村干部 " 因户施策 "、带队 " 外出取经 " 等举措,既让偏寨组看到了希望,也让这里的猕猴桃种植找到了出路。
敢尝敢试,才能首先破局,张周谊第一时间便将猕猴桃树下套种的芋头挖掉实现净作。
同时,在党员干部的指导下,张周谊边学技术边管理,比照顾自己孩子还用心。终于,张周谊家的猕猴桃开花结果,实现近 20000 元收入," 第一年初挂果,收入就这么可观,这到盛产期还得了 ……" 张周谊乐呵呵地说。
看到张周谊家猕猴桃卖果了,许多村民都向他 " 取经 ",他不 " 藏私 " 一一传授。至此,这片猕猴桃终于 " 保住 ",并成为顺场乡的一个特色产业。
在猕猴桃地里,记者听到了张周谊和同村黄承喜的对话。
" 看,400 多株猕猴桃全挂果,今年预计有 40000 元收入,有存款了。"
" 在你的帮助下,我家猕猴桃也挂果了,盖‘小三楼’有着落了。"
……
相较于过去的 " 大眼瞪小眼 ",如今的偏寨组村民的交流大多都在 " 比 " ——比收入、比存款。依靠家门口的猕猴桃产业,村民们变出幸福生活。
事实上,在顺场乡党委政府的规划中,营盘村的猕猴桃产业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有 " 一揽子计划 " ——
第一步,对现有猕猴桃产业高标准管护到位,并配套完善水肥一体化、喷灌等基础设施,推进猕猴桃 " 吨产园 " 的建设,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第二步,依托现有猕猴桃等产业,利用 " 旅游 +" 等模式,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带动力,推进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邹礼铨说,顺场乡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国发 2 号文件精神,结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水城区 " 五型村居 " 产业型村居建设机遇,奋力谱写 " 康养水城 · 俊秀顺场 " 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营盘村。
【记者手记】下好先手棋
擦亮锄头,重拾本行。在种植之变中,张周谊家迎来了新生活,也变出了偏寨组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曾经,偏寨组村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产量低,收入少,群众一年忙到头,只够养家糊口,村民挣不到几个钱。如今,这里通过选准产业、做实产业,下好发展先手棋,并通过科学调研,明确了方向,走上了一条振兴大道,群众得到了实惠,也看到了希望,产业发展冲破一道道阻力,实现了长远发展。
当地党委政府围绕 " 猕猴桃 +" 做项目,这是 " 走一步,看三步 " 的谋划,既顾及群众当下收益,又有长远打算。这才是最实用的产业振兴 " 一揽子计划 "。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周欢 / 统筹 李梦秋 / 签发 高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