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5-16
最新涉疫骗局!遇到这样的“防疫工作人员”,请立即拉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借 " 疫情防控 " 的名义进行电信诈骗,利用人们居家隔离或办公等现状套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应当引起警惕。

前不久,某地王女士接到自称是 " 流调人员 " 的电话,说她在疫情管控地区入住了某酒店,要被隔离 14 天。王女士在惊讶之余表示自己近日并未去过该地,对方却称 " 如果隐瞒行程,就要接受调查 "" 必须转账到安全账户,否则银行卡会被冻结 "。

因为急于 " 自证清白 ",王女士没有过多提防,按指示向对方提供的 " 安全账户 " 里转账共 19 万余元,直到无法联系上对方,王女士才意识到被骗。

" 他们讲起‘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一套一套,情急之下真不易分辨。"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读者杨女士曾收到陌生人信息,称要开展 " 线上排查 ",要求报告个人行程、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信息。然而,杨女士提供相应信息后就被对方 " 拉黑 ",卡内资金也被盗取。

针对这类情况,警方提醒,流调电话基本都是通过本地手机或固定电话拨打,绝不会是境外电话;流调人员也不会索要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一旦遇到这样的 " 防疫工作人员 ",公众就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疫情防控期间," 足不出户 " 的居民转向线上购物," 社区团购 " 在一些小区业主微信群中流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灵活自由的新型网购形式也有可能遭遇诈骗陷阱。

" 联系不上呀!"" 客服电话怎么停机了?"" 是骗子吗?刚下单 800 多元 "…… 前段时间,在一些城市,有不法分子通过扫描小区业主张贴的二维码偷偷 " 潜入 " 微信群组,冒充团购牵头人发布物资信息和个人收款二维码,称采购 " 须提前收款 ",结果拿到业主转账后就退群失联。

目前,社区团购还不够完善,存在类目混杂、牵头人身份不易明确、商品质量不能完全保证等现实状况。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居民要想避免其中的诈骗陷阱,还须对各路信息加以冷静甄别、努力提升个人防范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官方平台进行团购、仔细核验团购信息、注意留存相关证据等方式保护自身财产权益。一旦遭遇牵头人失联、商品久拖不发、产品质量问题等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消保委等部门提供证据材料。

事实上,借疫情实施的诈骗正是抓住了大众在特殊时期的迫切诉求或焦虑心态才得以实施。如今,还有不法分子发布 " 疫情期间高薪招聘 "" 招募方舱志愿者 " 等虚假信息,同样瞄准部分群众面临暂时停工、迫切求职的现况,借机诈骗。

前不久,江苏省苏州市读者薛先生看到有疫情防控相关工程建设的 " 招工信息 ",日薪 2000 元、包吃包住,但要先收取 500 元中介费。薛先生转账后,对方却要求继续转款才能 " 保留名额 ",当事人这才发觉被骗,赶紧向警方求助。

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多地警方提醒,发布虚假招工信息,又声称先收取报名费、体检费、接送费等费用的大多是诈骗。建议公众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劳务中介,切莫轻易相信网络信息,更不要进行现金转账。

"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接到群众反映,有人伪装成卫健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发现健康码、核酸报告等异常,将电话转接至‘公安局’,冒充公安机关以资金清查为由实施诈骗。"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民警卜雅倩说,还有人声称 " 快递外包装检测出阳性 ",或订单处于风险地区,需按照指引操作退款,诱导受害人透露个人信息进而进行转账等。她建议,一方面,公众要不断筑牢心理防线,对借疫情之名的陌生信息保持警惕、客观冷静判断;另一方面,这类涉疫违法行为影响防疫大局,地方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严厉处罚。

" 借疫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必严惩不贷 ",目前,多地警方以 " 零容忍 " 态度正告不法分子。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各类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将予以严厉打击,对于打着疫情防控的幌子实施诈骗的恶劣行径,警方更将绝不姑息。

编辑丨胡淼山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来源丨人民日报

相关标签

微信 二维码 团购 质量问题 个人信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