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公众开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梅其洁,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蔡伟生,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市委副书记、市长肖展欣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参与了本次启动仪式。
院落式设计打造博物馆群
中山市博物馆群是该市重要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中山市石岐区孙文中路、水关街、治安街、照壁街围合区域,项目总投资 4.065 亿元,用地面积 1.7 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5 万多平方米,包括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及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郑藻如旧居、中共中山县委一三九招待所旧址等。
主体建筑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分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较旧馆总面积扩大约 12 倍,内有中山历史陈列展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临时展厅、社教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为和谐融合周边环境,该馆将园林、建筑、历史三者结合,通过 " 保留、改造、新建 ",延续并恢复本街区历史脉络,为市民打造环境宜人、体现中山城市历史记忆的公共文化场馆。
新馆建筑设计现代简约,采用黑灰色调,线条简洁凝练,院落式的布局是馆群项目建设的一大亮点,有效减小独栋体量,减少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压迫感,随处可见的灰瓦、窗格、青砖等,形成新旧 " 插花 "、互相借景的和谐布局,营造出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的氛围,也充分体现出 " 博物馆群 " 的理念。
主题式展览呈现香山历史特征
中山历史陈列《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位于博物馆 1 号楼,展厅面积 3200 多平方米,展线 850 多米,展出文物资料 800 多件(套),通过专题形式,按照时间脉络讲述香山(中山)5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该展览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家刘志伟主持撰写,整个展陈沿着地区开发和全球化两大脉络展开,采用主题式展览为大家讲述香山历史。
在地区开发的脉络下,陈列以香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变迁为出发点,从岛屿先民的生存状态、聚落形成、行政建制设置、资源开发利用、居民生计、市场发育、文明教化与王朝秩序建构的过程等多个角度,展示香山的人文空间与生活形貌的演变过程;在全球化的脉络下,则立足于香山的海洋环境和水陆相间的地理特点,从海洋交通与海上活动的传统,追溯香山通过当时被葡萄牙占据的澳门成为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的连接点的渊源,进而展现香山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前沿的历史图景。
历史陈列展厅分为 " 海上香山蛮烟雨 "" 安民易俗成村聚 "" 渔户田庐水城国 "" 镜海扬帆立潮头 "" 近代中山开风气 " 五个部分,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充满艺术感和科技感的展陈设计为大家提供了走进历史深处的体验感。例如搬进馆内成为陈列一景的祠堂、展现中西文化交汇的 " 商船 " 内景、充满大量水彩壁画的民国街景等,为公众营造了沉浸式的游馆氛围。
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山市博物馆群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厅面积近 1000 平方米,展线长 350 米,展出文物实物资料 500 多件(套)。展览着重展现香山(中山)华侨的寰球视野、开拓创新精神、连通中外的独特贡献、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以及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展览标题为《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希望借用孙中山描述第一次出国的感受 " 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 来表达这一主题。展览分为 " 志在四方 "" 寰球经营 "" 凝聚族魂 "" 命运与共 "" 再造乡邦 "" 美美与共 " 六个部分。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红云 通讯员周冠麟 冷启迪 萧倩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