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5-23
按大类招生,中山大学为何浅尝辄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项新的招生模式,必然要经历一番磨砺,通过逐渐完善适应我们的高等教育

社会生活就像一份没有参考答案的考卷,给改革者留下探索的空间。探索是开辟道路,这样的辞藻听起来很美,对于改革者来说却满是酸甜苦辣。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阻力,究竟该继续负重前行还是浅尝辄止,考验的是改革者对于真理的信仰程度。

5 月 21 日,中山大学发布 2022 年的本科招生章程显示,该校将恢复为按院系专业进行招生,不再延续去年施行的大类招生。

本科专业大类招生,从理论层面的研究变成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经历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直到 2021 年,国内重点高校终于全面试行大类招生。

一项新的招生模式,必然要经历一番磨砺,通过逐渐完善适应我们的高等教育。

中山大学为何放弃大类招生呢?从跟帖评论中隐约发现,有留言称 " 去年搞大类招生亏死了 ",因为该校在 " 大部分省份最低录取分数线(遭遇)滑铁卢 ";此外,不恰当的大类 " 撮合 ",比如 " 之前把计算机和土木工程放一起 ",让学生觉得滑稽。多数跟帖评论希望 " 按专业招最好,能更精确培养人才 "。按照这样的信息,放弃大类招生,也算顺应 " 民意 ",无可厚非。

但放弃大类招生,需要厘清究竟是大类招生的理念错了,还是一些大类招生做法缺乏科学性,这是坚持抑或放弃大类招生改革的关键。

大类招生,原本是对按照专业招生的修正。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门类多,学生可以广泛汲取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营养。高校按专业招生,大一新生仿佛从辽阔的草原突然进入空间狭窄的住宅楼,空间的骤然转场,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按照大类招生的设计理念,给大学新生提供自主选择多样化课程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

一些高校采取折衷的办法,以结对的方式让两个学院 " 联姻 ",并贴上大类的标签。这样的大类教学,老师不适、学生失望,学院也缺乏办学的动力。这样的改革,应该反思的是大类招生的科学性而不是浅尝辄止。

改革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整,而不能在原来的框架上修修补补。具体到大类招生,最好是高校开设一批满足全校低年级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摈弃狭隘的专业课程概念,在大三阶段,再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在实行大类招生的初期,如何调和二级学院的利益,如何让老师适应大类招生造成的阵痛,也关系到大类招生改革的成败。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做到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做好准备再踏上大类招生的 " 航船 "。同样,遇到风浪,也应该深入思考是方向的问题,还是操作的问题。

大类招生该何去何从,期待更多的高校交出自己的答卷。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寇青

相关标签

招生 中山大学 教学 大学 录取分数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