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5-25
28小时抢修保开栓、超千部套零质量问题……年轻大工匠们以青春之我铸“大国重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ZAKER 哈尔滨记者 张鸣霄 / 文 / 摄 部分图片由哈电汽轮机提供

让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在平凡岗位的奋斗中出彩闪光——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一群 85 后、90 后大工匠,他们练就一身 " 绝活儿 ",为哈尔滨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青春动力。

吕吉宝:抢修转子 28 小时保证居民如期开栓供热

汽轮机转子被誉为 " 汽轮机的心脏 ",转子装配质量直接影响到机组运行安全。哈电汽轮机重装分厂吕吉宝是一名年轻的装配钳工,自 2006 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汽轮机转子装配工作,出色完成了公司多个首台机组转子装配任务,以青春之我,铸 " 大国重器 "。

2021 年,为保证哈尔滨呼兰区居民如期供热,吕吉宝带领班组成员加班加点抢制返修转子;为缩短返修周期,吕吉宝在车间连续工作 28 小时,保证了生产任务按期完成,保障机组如期开栓供热。在某重点工程首台试制转子加工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对围带进行手工开槽,公差要求高,操作难度大。面对这样的挑战,吕吉宝主动请缨,精湛技术连续修磨近 20 小时,顺利完成了手工开槽任务,产品完全满足技术要求,为该机组顺利出产奠定了基础。

2021 年,班组新入职多名钳工,吕吉宝积极向他们传授生产加工经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 " 岗位能手 "。如何利用青年人头脑灵活的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吕吉宝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带领班组解决了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并成功申报《一种数控机床麻花钻头定位检测装置》《一种百万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阀排气法兰密封面研磨装置》等七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徐伟亮:超 1000 个部套零质量问题

9 年时间,超 1000 个部套,零质量问题。这是哈电汽轮机动装分厂一线年轻员工徐伟亮用奋斗交出的动装答卷。

无论面对多么繁重的任务、紧张的工期,徐伟亮都真执行每一步操作,严格落实质量要求。他在保证自己不出任何一起质量问题的同时,也将 " 精益 " 的理念灌输给身边的同事。每一次班组发生质量问题,他都会主动耐心地和工友沟通,利用班组质量分析会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避免问题重复发生,帮助大家共同成长进步。在他的坚持下,班组质量问题大幅下降。他带领班组获得 " 哈汽公司精益班组班前会一等奖 "。

作为一名机械加工工人,徐伟亮知道,光靠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产业工人,想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能力。入职以来,他总是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不断学习、比较、改进,结合技能知识和生产实际找到最优的加工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项项生产任务的出色完成,让徐伟亮取得了哈尔滨市优秀共青团员、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他高超的技能水平也在竞赛比武中体现了出来,先后赢得省数控技术比武团体第二名、省数控大赛第七名、公司技能大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2020 年徐伟亮开始从事转子加工。某重点工程竞优项目为公司首台机组,生产周期紧张,质量要求严格,由于产品结构的特殊性,需要使用上百把昂贵的成型刀进行加工。徐伟亮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人员、班组同事一起设计出 3 种数控刀具,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刀片满足特殊型线加工要求。经过实际验证,新刀具的使用不仅让生产任务提前完成,而且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

侯磊:逐字研究晦涩难懂的英文标准

在同事眼中,侯磊是他们的榜样。如果给侯磊贴上一个标签,那就是实干,她的骨子里装着股不服输的劲头。

作为出口机组的检验工程师,侯磊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国外监造对标准条款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影响产品正常交付。这样的困难曾一度让她不知如何应对,但她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从头开始研究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要求及行业标准,从监造协议的洽谈到产品检验的技术支持再到质量证明文件的提供,她在与顾客和监造的不断沟通交流中既坚持了标准和原则又满足了顾客需求,最终保障了产品的成功交付。

侯磊从不畏惧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当企业将 ASME 和压力容器质量管理的职责交给她时,她毫不犹豫地担起重任。英文标准晦涩难懂,她就逐字研究。压容制造没经验,她就找论文、上论坛、找专家。从 ASME 和压力容器的检验工程师到质量管理工程师,她不仅协助完成德令哈双标准产品的制造、检验工作,同时顺利完成公司各年度换证工作。

侯磊通过对公司企业文化、质量方针、内外部质量形势及多年来沉淀出的质量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对质量文化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编制了第一版《公司质量文化手册》,使公司 " 精 · 诚 " 质量文化凝于文、显于形,为今后质量文化的宣传和文化氛围的孕育作出了贡献。

姜云涛:使 " 老工装 " 可以接 " 新活 "

每当主机分厂生产现场遇到难题,工艺部派驻主机分厂技术组组长姜云涛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多年的技术服务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问题处理经验,也让他赢得了一线工人师傅们的认可和信任。

随着产品结构的变化,非数控机床因性能、附件、刀具的限制,加工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了充分利用厂内产能,姜云涛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带领团队成员梳理统计高频率加工部件信息,根据机床状态进行刀具升级,设计了多种角度的坡口刀具和刀排,提升了非数控机床加工能力。他还带领团队成员通过小改小革对原有工装进行提档升级,设计不同规格的变径套及连接心轴,使 " 老工装 " 可以接 " 新活 ",通过多规格摇臂钻床加铁拐的组合模式,满足多种类型孔加工需求,有效提升了内部产能。

姜云涛带领班组成员开展了 " 技术服务一对一 " 活动,拉近一线员工与工艺人员的距离。他牵头成立了针对各个机群的技术问题线上专项处理组,建立起现场问题快速、主动响应模式,让简单的问题线上处理、紧急的问题及时处理、困难的问题共同处理,为生产一线员工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寇青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