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想不通,这样一种植物,蓬头粗钗,怎么会与耳朵的耳挂上钩。
看看它的这些别名,呆耳、卷耳、爵耳、猪耳、苓耳、狗耳朵草等,足见渊源之深。
" 不问南北夷夏、山泽斥卤、泥土砂石,但有地则产 "。它的疆域广大,而且从不挑肥拣瘦,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长在荒地,也长在斜坡,长在河滩,也长在田边。它 " 草狼 " 的俗名,或许与这恣肆顽强的秉性有关。
盛开的苍耳花,绿色,有很多细小花丝,花朵不艳丽;叶子青白色,三角状的卵形或心形,叶面被糙伏毛,边缘如粗锯齿,极不规则。白胡荽、野紫菜、野落苏、苍子棵、青棘子,这样的名字,甚是贴切。
它的果实,浑身是刺,风一吹,摇落于地,散得到处都是。虱麻头、道人头,说的就是它的形象。有人说,它成熟的果实,形如妇人的 " 耳珰 ",又称为 " 耳珰草 "。这个名字,不如痴头婆、刺儿棵、老鼠愁,叫得痛快。
这刺,看似柔软,却是很能够黏在人身上的。李白为寻找鲁城北范居士,迷失了道路,在野外落入苍耳丛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
汪曾祺将其称为 " 万把钩 ",极其形象。皆因为 " 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 "。
苍耳的嫩苗加工后,可油盐调食,三国人陆玑说它 " 可煮为茹,滑而少味 "。" 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 "。古时穷苦民众,或逢灾荒之年,便采撷为食。《救荒本草》中记载:" 采嫩苗叶略熟,换水渍去苦味,淘净,油盐调食。其子炒微黄,捣去皮,磨为面作烧饼,蒸食亦可。"
苍耳 " 可入药,味苦辛,微寒涩,有小毒 "" 散气耗血,虚人勿服 ",不可与猪肉同食。因此," 黄姜收土芋,苍耳斫霜丛 "" 君不见诗人跌宕例如此,苍耳林中留太白 "" 青莲山下玉泉寒,苍耳香中养白鹇 "" 朝采卷耳,于陵于冈。取叶存根,以备酒浆 ……" 这样的诗意,更适宜文人骚客的唱和。
"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一个年轻女子,拎着小筐走在春天里,心绪飘飞,目光不在卷耳身上,而是飞向了她心里住着的人。那望穿秋水的眼神,能如苍耳一样,钩住远行的良人的心吗?
心有灵犀一点通。借助春风的力量,这思念的道具和陪衬,或许会遂了那位女子的愿,附在良人身上,让他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
作者 任崇喜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