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报道 今年 5 月 30 日是第六个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今天上午,由市科协、市科技局主办的广州市 2022 年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主会场活动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广州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名单。
受表彰的 20 位广州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均为来自科研一线的优秀代表,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农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活动通过宣传典型、表彰先进,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 20 人为何入选?来看看他们的事迹。
1. 刘焕彬:
老骥伏枥引领智能造纸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专注科研,为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年近八旬之际创立的博依特科技公司,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古稀之年,他仍然热心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不仅担任广东省科普讲师团团长职务,还每年坚持做科普、励志报告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2. 李建武:
禾下乘凉梦的传承人
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李建武是个喜欢下田的 85 后,在袁隆平院士身边从事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及生理生态研究工作 10 多年。他是国家级项目——超级稻攻关第四、五期研究的主要执行负责人,广东省首次突破双季稻较大面积亩产 3000 斤基地的技术指导,为杂交水稻亩产屡破纪录立下功劳。
同时,作为农业科普主播,李建武拥有 45.2 万粉丝量、获赞近 800 万,推广水稻栽培技术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3. 张宾:
深耕传感器产业 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广州奥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80 后民营企业家张宾是 MEMS 特色半导体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先行者与推动者。
在国际技术封锁和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于 2020 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条 6 吋 MEMS 半导体智能传感器芯片生产线;于 2021 年启动含括 8 吋 MEMS 传感器芯片量产线和快速验证线的区域规模最大的传感器产业集群建设。
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多款呼吸机用传感器,解决我国呼吸机关键零部件 " 卡脖子 " 难题,实现国产代替进口。
4. 张锡宝:
医心为民 改写患者人生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首席专家、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张锡宝一直奋斗在临床与防治工作第一线,发现并报道全国首例 " 角膜炎 - 鱼鳞病 - 耳聋综合症,发现华南地区首例 " 变异综合症 " 及 " 遗传残毁性角皮症 ",收治我国首例 KID 综合征患者,成功的治疗方案彻底改写了患者的人生轨迹。
他关于维甲酸治疗重症遗传角化性皮肤病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版教科书《Pediatric Dermatology》收录引用。
5. 杨琴:
十年磨一剑 填补最新溶栓药空白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制药高级工程师杨琴,数十年在生物新药研发征途中孜孜以求,研发的国际最新一代溶血栓新药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梗的救治。
脑梗溶栓也将首先在中国上市,填补该类溶栓药脑梗适应症的全球空白,对于降低中国脑梗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重大意义。
6. 蔡宴朋:
矢志水环境保护的领军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蔡宴朋的研究方向是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他与团队一起从零建设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打造成为大湾区环境生态领域研究和人才集聚地。
7. 于广平:
专注工业智能 致力成果转化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于广平多年来深耕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领域,打破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难题,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带领团队服务国内外企业 30 余家,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担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直接经济效益超 2 亿元。
8. 李锋:
精确描绘德尔塔变异株完整传播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锋从事病毒病研究 20 年。他留学回国后选择来到传染病一线医院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支持多种病毒感染的特色模型平台,完成了儿童乙肝干扰素治疗项目的结果分析,提出了干扰素治愈 HBV 的理论假说,造福了乙肝患者。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投身产学研,及时参与对临床特征的总结,在国际主流学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参与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
广州本地 521 疫情期间,李锋将 " 家 " 搬到了实验室,追本溯源,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精确描绘德尔塔变异株完整传播链,快速摸清楚并及时总结 Delta 的传播特征和临床特征,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杂志》上发表,为阻击疫情提供 " 广州经验 "。
9. 刘晓初:
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创新智能灌溉装备
广州大学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教授刘晓初在广州大学绿色加工及智能灌溉装备研究中心、广东省强化研磨微纳加工研究中心、广东省太阳能智能灌溉装备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担任主任职务。
他开创了金属材料强化改性研磨、光伏智能灌溉、轴承高性能设计与制造新方向,实现从无到有的系统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引领支撑我国机器人、高铁、航天航空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和灌溉装备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10. 孔凡江:
解密大豆基因 守护种业安全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凡江的研究方向是大豆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育种。他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 " 大豆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 ",作为负责人组织建设广州市生物工程重点学科,获批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11. 冯君锡:
基层科普的坚守者
广州市南沙大岗中学教导处副主任、高级教师冯君锡,兼职开展科普活动 23 年,担任科普志愿者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讲解服务。
他负责市科普基地、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科普游自由行等项目的运营服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兼顾推广科普活动、阅读活动,把优质资源分享到周边中小学和乡镇,扩大受众。
12. 廖卫平:
攀登癫痫病学高峰
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致病基因与离子通道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廖卫平从事临床及基础研究 30 余年,长期致力于癫痫的分子分型及精准诊治,提出了基因的量依赖学说,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发现 10 多个癫痫新的致病基因。
他首次提出的 " 基因致病潜力的评估方法和指南 ",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指导。他建立的 2 万个基因致病潜力评估网站,为迄今为止信息最全面的关于基因与人类疾病信息的数据库。他建立的钠通道 1A 基因突变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该领域最完整的数据库,为推动我国以及国际抗癫痫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袁峰:
为智慧城市搭建大脑与神经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袁峰从 0 到 1 孕育了广州软件院。11 年时间组建了一支由国家级人才称号、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南沙区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队伍,由最初 3 人团队发展到超过 400 人,孵化了 6 家高新企业。
他不断务实创新,聚焦于智慧城市领域,带领团队投入防疫系统开发三年,研发南沙核酸地图等功能。在专心科研的同时,推进产学研之路,打造 "1+N" 平台,让科研成果惠及大众,造福百姓。
14. 阳会军:
智慧养鱼 科技兴渔
广东诚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阳会军三十年如一日从事水产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为解决规模化水产养殖 " 用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 " 等问题,在国内率先引进数字化渔业理念和技术,与团队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软件,将养殖技术、装备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实现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的行业突破升级。
他热爱并专注于水产行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为推动水产行业进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做出贡献。
15. 黄兆声:
耕耘在一线的青少年科普园丁
作为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教师,拥有专业技术八级的黄兆声,30 年来一直在越秀区少年宫从事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秉承普及与提高的教育理念,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工作紧跟时代发展,完成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相关课题。
他一手抓科技教师团队建设,一手抓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坚持开展青少年航海模型等竞赛,为越秀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技教师以及热爱科学的学生,培养省、市、区科技航模骨干教师 150 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 " 我爱祖国海疆 " 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共获得近 20 枚金牌。
16. 贾林:
打造区域医疗体系 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院长贾林率先在国际上提出行为消化病学新概念,创建了高效低耗的癔球症小剂量阿米替林疗法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主笔《癔球症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为解决南沙新区缺乏三甲医疗服务的空白,贾林举家扎根南沙十余年,高质量建设南沙中心医院,打造出较高水平的完整专科体系,实现了 " 大病不出区、重症救治高水平 " 的目标。
他 2010 年曾率广东省医疗队参加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并担任专家组临时党支部书记,所带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他携手市八医院,扛起广州新冠康复病区的管理重任。
17. 尹良红:
自主创新 打破进口血透机垄断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尹良红打破长期以来进口血透机垄断地位,带领研发团队开发研制国产血透机,迫使进口机降价,又自主研制出透析器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出口创汇。
她主导的 " 开发研制血液透析机及系列产品 " 项目获得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部 863 重点项目资助等 30 多项资助,获得相关专利 26 项授权。
18. 贾金平:
呵护产妇健康 推动高危妊娠管理创新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妇产科主任贾金平,发挥区级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枢纽作用,避免延误发生,实现控制和降低全面二孩后剧增的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临床研究科目获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
她带领的产科承担花都区孕产妇免费分娩项目,被评为 " 花都区民生十大实事之一 ";她领导的贾金平高危妊娠动态管理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广州市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
19. 吴颜洲:
扎根基层 致力农业技术推广
广州市增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吴颜洲,24 年来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年平均下乡下田 200 天以上,指导防治农作物面积 200 万亩次以上,准确率及防效保证在 96% 以上。
他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参与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要求的技术标准和指引,主持修订了多个地方技术标准文件。他参与各类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60 余期,讲课超过 200 课时,培训农民 6000 多人次,提高当地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水平。
20. 蔡卓平:
倾心服务生态学术和科普事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秘书长、副编审蔡卓平推动了学会的生态科普校园行、生态科普乡村行工作。他办好学术期刊《生态科学》,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生态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他担任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长,为学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同时,他作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将生态科技送到农村去,为服务 " 三农 " 贡献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