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6-02
科技小院首次“论剑”!看学生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为了参加一场比赛,三名 95 后农学研究生进了村,一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村里搭起了水肥一体化的新大棚;过去滞销的白萝卜变成了经济价值高的水果萝卜和樱桃番茄;村集体收入翻了三倍 …… 村民们每天看着几名大学生在田里忙活,从心存疑虑,到刮目相看:" 这几个小娃娃,有点儿东西!"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也发生在全国近 500 个科技小院进驻的村庄里。福建平和的蜜柚、陕西洛川的苹果、云南澜沧的土豆 …… 在全国 135 个农作物产业带的种植端一线,活跃着一批农学专业研究生的身影,他们依托科技小院人才培养项目,把实验设备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5 月 27 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 创新大赛 " 拼多多杯 " 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云南大理举行,最终晋级的 30 支队伍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 云端答辩 ",集中展示科技小院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交流比拼科研、产业相关创新成果。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设立 " 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 主题赛事,科技小院成为此主题赛事的五个专门赛道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小院已经发展成为涵盖‘五大振兴’内涵的 3.0 版本,这次比赛对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国家行动,以及研究生的个人成长成才,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赛事专家委员会主任张福锁在大赛开幕式上介绍。

产业旺了 村子富了 学生变了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吴文静带着漂亮的美甲住进北京市西槐庄村的第一天,一场农活下来,指甲多处劈裂,她索性摘掉了亮晶晶的甲片,开始真正当起了 " 新农人 "。西槐庄科技小院有三名主要成员,均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们发现,西槐庄村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一种传统作物,且面临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 平时在学校里,我们以为熊蜂授粉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了,到了农村才发现不是这样,很多农产区的种植技术还没有更新迭代。" 小组成员宁国法表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西槐庄村引进了水果萝卜、樱桃番茄等作物品种,实施轮种。同时,师生们对种植端进行全面改造,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诱虫板等物理防治办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用环境检测设备对大棚内环境实时监测预警。

参赛代表队成员 -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吴林静和西槐庄村村民正在收获番茄 受访者供图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槐庄村走上了品质农业的转型之路,其自主打造的 " 西槐庄园 " 精品蔬菜,初步打开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 330%。接下来,他们计划帮助村里探索冷库仓储建设和物流改造,扩展品牌知名度和线上销售市场,力争在全流通环节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科技小院大赛答辩过程中,可以看到西槐庄式的产业变革,正在全国各地农产区上演。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参赛团队,进驻滇西南的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乡竹塘乡蒿枝坝村,开辟了冬季马铃薯产销一体化服务模式。借助品种改良、科学种植、电商销售等举措,当地农户利用冬闲每亩地增收近万元。

与在象牙塔的学生们相比," 吴文静们 " 度过了两年完全不一样的青春时光,驻村生活也在改变、重塑着这群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了让村里的蔬菜种得好、卖得多,吴文静和队友们在 40 ℃的大棚里中过暑,也在农贸市场摆过摊。" 以前我从没在农村生活过,没种过地,也没挣过钱。过去这一年多,我发现种地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复杂、艰难,但是最后我们为村里挣到了钱,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没白学,我非常有成就感。" 吴文静说。

12岁的科技小院迎来赛事 IP

科技小院发展的 12 年间,陆续进驻全国近 500 个村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表示,去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科技小院确立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向全球农业部门推广,为全球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提供了中国范式和中国智慧。

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 创新大赛 " 拼多多杯 " 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科技小院于今年引入赛事机制,针对三农一线比较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了 " 科技创新类、应用创新类、产业创新类 " 三类参赛项目,鼓励研究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农村需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践行 " 科研 " 服务 " 生产 ",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全球农业绿色发展。

同时,该项赛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牵头主办,配备了覆盖全国各大农业类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并与一直关注三农发展的互联网平台积极合作,旨在通过比赛的形势,交流推选科技强农优秀案例,推动全国科技小院创新创业并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以及技术和物资支撑。

共有 6 支队伍脱颖而出,获得本届大赛特等奖。其中,针对四川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柑橘,来自西南大学的科技小院团队根据地区气候、土壤、作物需肥特性开发了川渝柑橘专用配方肥,既带动当地柑橘提质增产,又环境友好;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所在的北京大兴小黑垡村科技小院,以该村林地为主的现状,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 " 林菜 "+" 林禽 " 的 " 借林生财 " 模式,同时该小院还介入乡村产业融合与新型乡村治理,其参赛方案成为 " 应用创新类 " 的样板。

农业人才培养需凝聚社会合力

一直以来,农村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备受关注," 谁来当农民 " 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对此,很多参加科技小院的农业院校师生深有体会——种地是个苦差事,农业生产一线的改变需要硬投入,也需要慢功夫;三农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赛事支持方拼多多从 2019 年开始与中国农业大学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人才培养、培训交流等方面紧密配合,科技小院项目正式这其中的典型案例。

"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出路,而核心是科研人才,同学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边学习边实践,不仅帮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储备了自身技能、提高了科研水平。"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国农业专业人才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广大青年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提供实际的助力,正是企业投身科技小院大赛的初衷。

位于云南昆明的 "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 赛事基地。彭来|摄

近年来,拼多多与国内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功举办两届多多农研大赛;连续两年支持 " 全球农创客大赛 "。2021 年,拼多多设立 " 百亿农研专项 ",将科技农业列为未来战略重点,持续推动农业科技普惠,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编辑 宋芮彤

值班主编 张颖

相关标签

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生 乡村振兴 云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