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记者 杜菲菲
宫保鸡丁、黑米粥、三明治、鲜虾 ……6 月 1 日清晨,阵阵饭香从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内一栋五层高小楼内传出。
这栋位于院区西北角的小楼,目前共住着 20 户由孤弃儿童、" 爱心妈妈 " 组成的 " 模拟家庭 "。
每天,妈妈们都会精心为孩子烹饪三餐,并逐户拍照传至统一微信群。儿童节这天的早餐,大家准备得更为丰盛。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与每个普通家庭一样," 爱心妈妈 " 们将对孩子们的爱融入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一朝一夕,用心用情呵护着他们的成长。
用关爱与陪伴筑起 " 温暖的家 "
进门处,一张身高体重表,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客厅中,电视机上方憨态可掬的生肖形象,代表着家里的四位小男子汉;卧室里,文字搭配图画的主题墙绘,鼓励着孩子们好好学习 …… 走进 " 爱心妈妈 " 孙巧英和孩子们的家,浓浓的爱从一处处细节中流淌出来。
" 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我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陪伴与关爱。" 孙巧英多年来始终关注孤弃儿童成长,经常组织开展相关志愿活动。今年 1 月,当再次看到市儿童福利院发布的招募启事,经与爱人商量,孙巧英 " 升级 " 成为 " 爱心妈妈 ",与院内四位儿童结成一个家。
和其他家庭一样,孙巧英一家住着三室一厅,家用电器、基本家具、设施物资等均由院方提供。变身孩子们的 " 爱心妈妈 " 后,她便着手对房屋进行了微改造。绘制墙绘、打造读书角、" 家规 " 挂上墙 …… 用她的话说:" 要让我们家‘家味儿’更浓。"
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说,近年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哈市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结合儿童福利院实际,探索推出 " 模拟家庭 " 养育模式,即面向社会招募一对夫妻作为家长,养育 3 到 5 名儿童。家庭中,父亲可以外出工作," 爱心妈妈 " 则需全职在院区照护孩子。
" 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共同为孩子们构筑温暖的家。" 工作人员说,在社会各界资源的资助和支持下,目前,院内有近 90 名正常以及中轻度残疾儿童走进 20 户 " 类家庭 " 生活。
"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 "
48 岁的王瑞玲是院内最年轻的 " 爱心妈妈 ",家里共有 5 名孩子,最大的 13 岁、最小的只有 3 岁,且都患有不同程度残疾。3 岁的龙龙(化名)患有先天肠梗阻、脑瘫,虽然已经接受过 2 次手术,但仍经常拉肚子,在饮食、洗漱等照料上都需要更为精细。王瑞玲说,原来,自己也想过因为孩子们的情况特殊,成为 " 爱心妈妈 " 会很辛苦,可当切身体会后,才发现比想象中还要难。" 虽然辛苦,但慢慢就会适应,尤其是听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召唤,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爱心妈妈 " 于国军是市儿童福利院成立 " 模拟家庭 " 后,招募的第一批妈妈中的一员。她照料的小静(化名)已经从一个懵懂的 4 岁幼童长成了一个快 18 岁的大姑娘," 小静虽然患有脑瘫,但是她心地善良,我真的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 于国军眼中透出宠溺。
2020 年,于国军的爱人诊断出癌症晚期,当时正是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 院里的孩子离不开我 ",带着愧疚,于国军没有陪爱人走完最后一程。因为她知道,他也牵挂着家里的孩子们。
因为原生家庭变故自闭内向的小天(化名)、一岁半的小军(化名)、唇腭裂的小刚(化名)…… 她们都是于国军特殊的牵挂。丈夫去世以后,孩子们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她努力坚强、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她的孩子们培养长大。"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她们更多的爱。" 于国军说。
分别虽痛,但祝福与想念不变
适应 " 爱心妈妈 " 的身份需要时间,面对孩子因被收养等原因而离开,需要抽离 " 角色 " 时,妈妈们也有着无法言说的痛。
肇玉华也是市儿童福利院内工作最久的 " 爱心妈妈 " 之一。2008 年至今,她照顾过近 20 位孩子,其中有近 10 位孩子因被收养或长大成人而离开儿童福利院。三年前,孩子 " 小文 "(化名)被收养,得知要离开家,始终抱着她的腿不肯走," 孩子一遍遍地喊我妈妈,那种痛,只有经历过才体会,而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 提起孩子们,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在肇玉华的家中,有一面 " 亲亲宝贝 " 的照片墙。墙上,有所有在家庭成长过的孩子照片。她说,孩子们去到更好的家庭生活,她真心感到高兴," 作为一名母亲,即使再也不会相见,但对于他们的想念与祝福永远不会改变。"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孩子可以在家庭中更幸福、更快乐的成长,市儿童福利院一直希望能够继续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向社会招募更多的爱心妈妈,希望有越来越多爱的力量,注入到这个有爱的大家庭中。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