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6-09
电影中的哈尔滨④ |松光电影院:昔日风华 多少往事胶片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 文 图片、视频由刘健一提供

"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 · 希格梅

松光电影院曾让多少老道外人难以忘怀,这里有着几代人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在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松光电影院是道外中小学生包场看电影、学校开队会以及文艺演出的所在场地。从早年的《宁死不屈》《闪闪的红星》《保密局的枪声》到后来的《流浪者》《人证》《狐狸的故事》《车队》《望乡》《末代皇帝》《黄土地》《红高粱》…… 这些电影为哈尔滨人的童年提供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本期让我们跟随美术师、收藏家刘健一制作的《松光电影院》,一起回顾老道外的电影往事。

松光影院是老道外的 " 符号 "

道外区北三道街,从一个大门洞拐进一条小胡同,就能看见 33 号门牌,这里便是已年逾古稀的松光电影院。松光电影院的建筑面积为 2225 平方米,楼体结构为 2 层,观众座席 750 个。

松光影院建筑风格颇似大上海旧时代的影院,过去这里很繁华,在两边门洞的电影院招牌下悬挂着影院美工手绘的巨幅海报,只要出了新电影,海报就会更换。那时整条胡同热闹非凡,因昼夜放映电影,周边小酒馆、烧烤店、食杂店、小摊床也都生意火爆。那时想要看电影需要提前几小时排队买票⋯⋯往事勾沉,昔日风华,人间烟火,多少往事胶片中,很多淡去的记忆又清晰起来。

图为王焕堤绘制的水彩画《梦影童年

具有百年历史的道外松光电影院胡同,连接着道外区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是哈尔滨市目前为数不多的天井式胡同,因为松光电影院在胡同北侧而得名。胡同口门脸是二层的折衷主义风格砖混建筑,北三和北四两端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北四一侧的楼上仍挂着斑驳的松光电影院几个大字,但现在门洞已被红砖砌上,只留下一个行人出入的小门。北三道街用钢铁制作的 " 松光影院 " 几个大字已有几十年历史了,后来因为怕掉下来砸伤人,被民工用气焊拆除了。

图为王焕堤绘制的水彩画《松光胡同

如今,松光影院早已停业多年,只有电影院的老招贴版,还能依稀窥探出当年极盛时期的蛛丝马迹。也只有 " 松光电影院 " 这几个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电影的流金岁月。

哈尔滨最早私人文艺团体在这成立

在电影的黄金年代,松光电影院几乎天天爆满。上午有附近学校的学生包场,中午、晚上有普通场。影票按座位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几乎所有的老道外人,都在这里看过电影。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由于电视、录像机的增多,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有时放映一场电影只有六七个观众。上世纪 90 年代末,国内开始施行院线制,几乎没人来看电影,严重冲击了老国有电影院的经营。1999 年,松光影院改造成了浴池,可生意很惨淡,只好又改成了舞厅、录像厅、台球厅,但仍难维持生计,不得不出租当仓库,后因防火不过关,连仓库也做不成了,只能彻底封门。2020 年 7 月 21 日,这里还着过一场大火。

曾经担任松光影评组组长的剧作家杨北星接受采访时表示,松光前身叫大国光电影院,是由民族资本家合资在 1943 年创办的。1938 年日本强令制征收松花江上的轮船,被掠夺了资产的十二家船东推举曲松龄做代表,经过多次交涉,伪政府将交易所迁出后把这块地方交给了他们,准许开办文化场所。经过几年筹备,1942 年春,大国光电影院正式开业,这就是松光电影院的前身。

1945 年日本人投降,东北光复。年末,一些思想进步、喜爱话剧的青年在大国光电影院组建了 " 老乡剧团 ",这是哈尔滨最早的私人文艺团体。1946 年 " 老乡剧团 " 改名为 " 哈尔滨旅行剧团 ",转年又改为 " 松花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二团 "。1947 年哈尔滨市工会店员工作队接收大国光电影院,将其改名为 " 店员俱乐部 "。1949 年由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管理委员会接管,更名为 " 第五俱乐部 ",同年移交给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在 1950 年正式更名为松光电影院。据松光影院业务科科长董峰透露,松光电影院曾改名为红旗电影院,1969 年恢复原称,1972 年归哈尔滨市电影公司直属。

电影黄金年代 松光的影评火爆全国

1986 年,时任松光电影院经理的姜雅琴组织成立群众影评组,邀请黑龙江省评剧院剧作家杨北星担任组长,同时又找到两个文艺青年和一名学生组成了松光电影评论组。

姜雅琴是个有气质、有见识、有魄力、虑事周到的人,而松光业务科长董峰则是个干瘦爱说笑的中年男人,在他们的支持下,影评组的影评稿件发表在省内报刊、电台及《中国电影报》《戏剧电影报》《文汇电影时报》《电影故事》《电影评介》等全国报刊杂志上。影评组写出过很多有分量的影评,在省市和全国获过很多奖项,为松光电影院造了势。当时,姜雅琴还买来了几个大大的本子,供影评组粘贴剪报用。几年间,发表的影评就把几个大本子贴得满满的。

如今,松光电影院被岁月冲刷得破败萧条,入口处那锈迹斑斑的铁皮大门上,挂着落寞的大锁,售票处窗口满是裂缝和污迹的小黑板上,还隐约可辨若干年前写的电影和录像讯息。曾经热闹非凡的松光胡同现在还有几家卖羊肉串的老字号仍在经营。回望昔日风华,多少楼台烟雨中。

影视打卡地让老电影院焕发活力

近十年来,松光电影院和松光胡同成了老哈尔滨的原生态外景地,电影美术师刘健一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明姑娘》《死证》《千钧一发》《我的兄弟姐妹》《萧红》《黄金年代》,电视剧新旧两版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以及《零下三十八度》《哈尔滨往事》《无证之罪》《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红色追击令》《功勋》《潜龙道》都在这里取景拍摄。大导演许鞍华、姜凯阳、吕行、高群书、陈国军都在这里掌镜,大明星宋佳、汤唯、刘晓庆、李幼斌、张瑜、张国民也都莅临现场。甚至,以电影《千钧一发》主演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的马国伟就是管松光电影院这一片的管片民警。据刘健一介绍,松光胡同是来哈尔滨拍摄影视的摄制组使用较多的外景地。

电影《千钧一发》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导演苗萌拍摄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时,专门来到松光胡同拍摄卖羊肉串的胖哥,这个片子还得了国际大奖,很多国内外的观众慕名而来,拜访胖哥,同时逛一逛松光胡同,足以证明老道外影院的独特魅力。

图为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中卖羊肉串的胖哥。

在道外区的城市改造中,松光影院会有新的命运转机,很快会进行改造建设。老哈尔滨人都盼望着老建筑能够在城市改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有一天,能坐进重获新生的电影院里,再认真地看几场黑白电影 ……

编辑 于秋莹

值班主编 封娇

相关标签

风华 刘健 哈尔滨 闪闪的红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