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8 日,从兰大二院传出好消息:该院焦作义教授团队在胃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5 月 25 日,中科院 1 区 Top 综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焦作义教授团队关于胃癌新靶点和新治疗策略的转化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uPAR)的单克隆抗体(anti-uPAR mAb),该抗体联合 PD-1 抗体(anti-PD-1)在免疫重建 CDX(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cell derived xenograft)和 PDX(人源肿瘤组织来源移植瘤,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胃癌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基于该抗体制备的 uPAR CAR-T 细胞,在胃癌细胞系、类器官和 PDX 模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表明,靶向 uPAR 联合 PD-1 抗体可通过多种机制显著抑制 DGC 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为增强 DGC 的 PD-1 抗体免疫联合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策略。
焦作义教授团队长期扎根西部,致力于胃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基于多年胃癌临床诊疗经验,通过引进人才、建设平台、开发技术体系,组建了一支医学、生物学和药学交叉融合创新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经过多年努力,在胃癌临床治疗新策略和靶向治疗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团队转化研究的成果将会造福广大的消化道肿瘤患者。
全球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 17.59/10 万,12.30/10 万,我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 28.68/10 万,20.87/10 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我国癌症第 3 位,且中晚期胃癌占比达 80%,每年有近 30 万人因胃癌死亡。"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规划提出,将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15%。探究肿瘤防治新技术,关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因而,寻找胃癌诊疗新靶点、开发胃癌治疗新疗法和新药物具有重要临床和社会意义,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是生物医学转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见习编辑丨宗成贤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