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杂志 TIME100 峰会上,北京冬奥会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宣布,她将担任美国盐湖城申办 2030 年冬季奥运会的大使。不出意料,谷爱凌的决定,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争议。不乏有人觉得,谷爱凌既代表中国参赛,又代表美国申奥,是 " 两头的好处都要 ",甚至上纲上线到 " 是否爱国 " 的程度。
谷爱凌的身份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结果,她出生成长在美国,但因为她的母亲是中国人,使其既带有不容置疑的中国血统,也受中国文化耳濡目染。谷爱凌常说:" 我在中国时我是中国人,在美国时我是美国人。" 也许对在一般环境中成长的人来说难以理解,但对她而言确是肺腑之言。
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同样是全球化的产物。没有全球化与国际交流,很多体育项目就无法推广,很多国际大赛就会缺少一分精彩。当初,谷爱凌决定代表中国参赛的原因,除了自己的中国血统,就是 " 激励更多享受体育运动的年轻女孩 "。在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为中国队夺得两金一银,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年轻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其实,即便抛开这些特殊因素,中国运动员代表另一个国家申办奥运会,并非没有先例。此前,丁俊晖曾担任过 2012 年英国伦敦申奥大使,申雪、赵宏博担任过韩国平昌申奥大使。奥运会、冬奥会申办城市邀请外国人作为形象大使,通常是出于丰富国际性、体现开放包容精神的考虑,从而实现通过运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021 年 7 月 20 日,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奥林匹克格言修改为 "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当今世界彼此依靠,需要在一起共同应对挑战。不管是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还是之后举行的巴黎奥运会,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多元化因素,展现了人类的团结精神,也让体育凝聚向前发展的力量。
其实,现代体育的发展,早已不局限于过去狭隘的集体主义语境。" 为国争光 " 当然依旧是激励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强大动力,但追求个人荣誉、成就个人价值同样是运动员辛苦拼搏的正当理由。毋庸置疑,谷爱凌在中美两国都拥有众多粉丝,也获得了可观的商业回报,但这都是她凭借个人实力和努力应得的。
因此,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评价谷爱凌。谷爱凌代表中国队参加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年轻一代走进冰雪、享受冰雪的热情;她为盐湖城申奥代言助力,不仅有利于冰雪运动的多元化,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给全人类带来 " 共赢 "。
谷爱凌的成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争议。但是,争议并不能否认谷爱凌的个人成就,更不能阻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包容看待谷爱凌的一举一动,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必然自信。
现代快报特约评论员 南木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