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6-09
南京姑娘的《梦华录》:做生意、搞事业,顺带收获甜甜爱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朱弦断,搞事业。

闻君有两意,专心搞事业。

从此萧郎是路人,不如专心搞事业。

最近的热播剧《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是个茶艺了得的茶馆老板,一千多年前就把 " 咖啡拉花 " 玩得明明白白,茶百戏、点茶、煎茶样样精通。

△《梦华录》截图

后来," 京漂 " 女主在遭遇爱情背叛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携手小姐妹一起专心搞事业,最终创办了汴京城内最大的酒楼。

这部剧的原著可不是什么网络爽文,而是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其实在古书、古画、古诗中,也记载了许多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女商人,她们专心搞事业的样子又美又飒!

△《梦华录》海报

穿上男装去经商,顺带还收获了甜甜的爱情,《江苏文库 · 精华编》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位南京姑娘,她的气魄和能力,一点儿也不输《梦华录》中的赵盼儿。

南京姑娘扮男装搞事业

这位姑娘生活在明弘治年间的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她的父亲黄公以贩线香为业,顺便也卖点杂货,常常在江北一带行走。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

黄公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黄道聪,早早地嫁了人,小女儿叫黄善聪。

12 岁那年,母亲病逝,黄公怕善聪一个人在家孤苦无依,寄养在姐夫家,也不是个道理。

思前想后,黄公决定让小女儿女扮男装,跟着自己一起出去做生意。

" 可江北的老主顾,都知道我没有儿子,如果被他们盘问,露出破绽,岂不是个笑话?我不如说她是我的外甥,跟我出来学做生意的,这样就没人怀疑了。"

于是,黄善聪穿上了道袍,头上裹起包巾,化名为张胜,跟随父亲出发了。由于她为人老实,父亲的老主顾都很喜欢她。

不幸的是,不出两年,父亲便病故在庐州。无依无靠的黄善聪看隔壁客房的小伙李英也是贩香的,还同是应天府人,便对他说:" 我张胜跟随外祖在此,不幸外祖身故,孤寡无依,如果你不嫌弃,愿结为异姓兄弟,合伙做生意,彼此也有个依靠。"

比黄善聪大四岁的李英欣然应允。于是两人分工,李英负责往南京贩货,黄善聪则住在庐州发货讨账。这样不用来回奔波,非常方便。

△明人坐像图中的线香

两人彼此信任,互相托付了货本与货物,但是两边的买卖,一毫一厘的坏账都没有。可见,黄善聪也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姑娘。

偶尔,李英也会回到庐州来,与黄善聪同吃同住,渐渐发现了一些蹊跷。

比如黄善聪总是和衣而睡,耳朵上还有环眼,但她跟李英说,自己自幼有寒疾,所以如此睡惯了,爹娘给自己算命,说命中带煞,唯有穿破两耳才能破解。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这些年苦心经营,让黄善聪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于是想把父亲的灵柩带回家安葬。

李英放心不下,非要陪同 " 义弟 " 一同回南京。他们在朝阳门找了一间旧房子安放灵柩,准备择吉日下葬。

进城后,两人便各回各家。在秦淮河畔清溪桥下,黄善聪敲响了姐夫家的门。姐姐看着眼前的陌生 " 男子 ",骂将起来。

黄善聪和姐姐细数着童年往事,姐姐听罢感慨万千,放声大哭。善聪解释起自己女扮男装的缘由,还将这几年和李英一同做生意的事情和盘托出。

△清版《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

后来李英前来探访善聪,得知善聪竟是个女孩,想到数年间与她同行同卧,便想与她结为夫妻。

没想到善聪却拒绝了:" 今天如果我答应嫁你,那我这七年的清白真的都说不清了,岂不惹人嘲笑?"

渐渐地,这桩千古奇事一传十、十传百,守备太监李公有心想成全李英,便找来媒人,吩咐道:" 听说黄家女儿贞洁可敬,我有个侄儿,希望你去说合说合。"

那时守备太监正有权势,谁敢不依?等交拜之后,夫妻见面,相视而笑,原来李公的 " 侄儿 " 就是李英。

两人非常恩爱,他们的故事被编成唱本《贩香记》,还被冯梦龙写进《喻世明言》,被收录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里。

△《喻世明言》收录于《江苏文库 · 精华编》中

她卖的是菜,更是乡愁

在《江苏文库 · 精华编》的《喻世明言》中,还写了一位商界传奇女性——宋五嫂。

北宋时,宋五嫂本在汴京卖鱼羹为生,她做的鱼羹异常鲜美,是京城里最有名的。

后来,汴京陷落,宋五嫂逃难到临安,在钱塘门外重操旧业。但南方人对吃鱼羹还不太习惯,所以宋五嫂的生意冷冷清清,日子过得艰难。

从汴京南下,偏安一隅后,做起了太上皇的宋高宗时常乘龙舟来西湖游玩。湖上做买卖的,也不会被禁止。很多老百姓都想着趁圣驾出游,多做几笔生意。湖上光卖酒的,就有一百多家。

△宋高宗

这一天,太上皇又来游湖,宋五嫂想趁机兜些生意,便关掉冷冷清清的店门,也乘小船在湖中随龙舟而去。

龙舟停在苏堤下,太上皇忽然听到有汴京口音的叫卖声,倍感亲切,于是把宋五嫂召来,发现是一位年老的婆婆。

有老太监认出了她就是汴京樊楼的宋五嫂,以做鱼羹闻名。太上皇想起了汴京旧事,忽而伤感起来,命宋五嫂做一碗鱼羹,聊慰相思。

品着一碗鲜美的宋嫂鱼羹,汴京城头的烟火、大大小小的街巷、汴河两岸飘忽的酒幌和如潮人流,在宋高宗眼前闪现铺排。

南渡的无限感怀,尽在这一碗饱含乡愁的鱼羹里,于是他赏赐宋五嫂一大笔钱。

一时之间,这件事传遍了临安府,宋五嫂的鱼羹店一改过去的清淡局面,天天客满,生意兴隆。

无论是王孙公子,还是富家巨室,都争着抢着来买鱼羹。有人写诗道:

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

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可见,有太上皇加持后,宋五嫂的店不仅成为了网红店、排队王,鱼羹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宋五嫂也成为了临安巨富。

她们是营销鬼才

宋五嫂这种商海幸运儿毕竟是要靠运气的,得到了太上皇的 " 天使轮 " 投资,想不火都难。但更多时候,想要招牌响,还得靠自己打广告。

当年,苏轼曾有一位邻居,是个制卖馓子的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就很有生意头脑,早早地就明白了广告的重要性,多次请求苏轼为她做首诗。

△苏轼

吃货苏轼哪里抵挡得了美食的诱惑,于是为她写下《戏咏馓子赠邻妪》: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轼不惜以溢美之词盛赞了馓子的精细做工和诱人的色泽,还描画了制作馓子的 " 纤手 "。

这首诗一经传播,老妪的馓子大受欢迎,招来了众多的食客。

还有一位营销鬼才也是女性,人称临安王妈妈。她开了一间茶肆,奇就奇在这店名,叫做 " 一窟鬼茶坊 "。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肆

在宋代," 西山一窟鬼 " 可是一个大 IP,这个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还是说书人百说不厌的话题。

所以取这个店名,既神秘又有特点,轻轻松松蹭了一把流量,成为士大夫聚会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在《梦粱录》中,也记载着一位开茶肆的精明老妪。她的店,在临安五间楼前大街。

她点茶的时候,常常头上戴着三朵花,把茶盏敲得叮咚作响,错落有致,竟成为街头一景,引人驻足观看。有了人气,生意自然也不会差。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 文

部分图片来自《梦华录》剧照

来源:江苏文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