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我们的荆轲》《哈姆雷特》《日出》《天下第一楼》……11 日晚,一场以 " 向戏剧致敬 " 为名的纪念演出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 曹禺剧场上演。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丁志诚、徐帆、陈小艺、龚丽君等艺术家带领青年演员演绎了众多经典和优秀剧目片段。
致敬戏剧,致敬观众,致敬迎来 70 岁生日的这座剧院。
1952 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用一场历时 42 小时的谈话,描绘出一幅清晰的蓝图:要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专业话剧院。
同年 6 月 12 日,史家胡同 56 号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建立。
七十载,一挥间。这座以 " 人民 " 命名的剧院,用真挚和赤诚为人民画像立传。这座以艺术筑基的殿堂,用精品和经典见证新中国话剧事业的辉煌。
(1954 年 6 月,曹禺(右)和著名戏剧家、导演焦菊隐参加北京人艺院庆大会。新华社发)
坚守人民立场 书写人民史诗
作为一座以 " 人民 " 命名的剧院,北京人艺在建院之初便确立了 " 艺术为人民 " 的核心理念。70 年来,北京人艺以贴近人民生活、反映群众心声的舞台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正如曹禺先生所说:" 人艺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在。"
1951 年初,北京人艺诞生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焦菊隐受托执导话剧《龙须沟》。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龙须沟》选取老北京南城的龙须沟附近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对象,描述了这条臭沟改造中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围绕着在舞台上 " 表现真实的生活 ",导演焦菊隐要求演员在舞台规定情景中 " 生活,生活,再生活 "。通过走进龙须沟,与群众同吃同住,捕捉生活细节,观察人物生活,要求每一个角色都要真实立体、生动鲜活,使得《龙须沟》这部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也为北京人艺未来的创作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话剧《龙须沟》剧照)
" 北京人艺 70 年来植根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这里最重要、最高效的创作方法。"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说,"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 是北京人艺永远追求的目标。从建院之初的下厂下乡,到现在的深入社区,最鲜活的创作、最生动的表演始终来自生活,来自人民。
见证云集八方食客的老字号兴衰史的《天下第一楼》、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京城百姓生存状态的《玩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社区居委会》…… 几十年来,北京人艺以人民为中心,说百姓听得懂的话,讲大众看得懂的事,关注现实、扎根生活,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从 1956 年 9 月 24 日,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出》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走进剧场,与这座建筑、这家剧院共同成长。
(2010 年 9 月 7 日晚,北京人艺重排话剧《日出》在首都剧场首演,陈好(左)饰演陈白露。新华社发 李晏摄)
" 一部话剧,如果你从第一场看到第一百场,你会发现看了一百部话剧,因为每场演出都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 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说。
70 年来,北京人艺始终坚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提出 " 台上台下的共同创造 ",把观众看作是舞台演出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6 年,曹禺在 " 人艺之友 " 成立大会上说:" 你们是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你们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多少年来,你们爱我们的演员、导演、舞美艺术家以及后台、剧场无数为你们服务的人们。老实说,离开你们,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倒不是因为你们买票看戏,而是因为你们亲切的关怀联系着我们的心。"
建院以来,北京人艺培养了几代演员的同时也培养了几代观众。用公益来回馈社会、回馈观众,也是北京人艺一直坚持的传统。
依托菊隐剧场、戏剧博物馆、首都剧场等平台,以巡展、讲座、创排、剧本朗读的多元形式深耕群众艺术普及;开发 " 戏剧永恒 "" 剧场艺术课——大家面对面 "" 新戏创作分享会 "" 致敬与传承——群众戏剧公益演出 "" 剧本朗读 " 等多个自有公益品牌;与北京市教委合作成立 " 北京市学校戏剧教育联盟 ",推动戏剧教育进校园 …… 北京人艺初步构建了 " 演出+展览+普及+教育 " 的戏剧公益矩阵。
(1959 年 5 月 21 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公演郭沫若创作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魏王曹操(刁光覃饰)有意使蔡文姬(朱琳饰)与董祀(蓝天野饰)结为夫妇。新华社记者林慧摄)
坚持弘扬正道 成就人生价值
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苏民、林兆华、于是之、刁光覃、舒绣文、田冲、朱琳、童超、英若诚、郑榕、蓝天野、朱旭 ……70 年来北京人艺群星闪耀,一代代艺术家在这里奉献着艺术生命。
几天前," 七一勋章 " 获得者,北京人艺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永远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话剧舞台,享年 95 岁。《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馆》中的秦仲义、《蔡文姬》中的董祀 …… 蓝天野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 先生一路走好!"" 致敬永远的蓝老!" 人们纷纷表达哀思与怀念,感慨老一辈艺术家带着 " 戏比天大 " 的敬畏之心,以深厚的艺术造诣、精湛的表演水平、广博的见识学养、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赋予舞台生命与灵魂。
" 戏比天大 ",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里写着这样四个字。" 有人问我,戏真的比天大吗?我说戏没有天大,但走进人艺的后台,走进人艺的排练厅,戏就是比天大的。" 冯远征说。
" 戏比天大,是对于事业的一份责任和敬仰,是对我们人艺人在岗位上的精神指引与行为准则。" 北京人艺青年导演、演员闫锐说。
老一辈艺术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人艺精神,薪火相传。
(老一代艺术家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出演的人艺名剧《茶馆》。新华社记者张旭摄)
" 我 19 岁进人艺,20 多岁进入《茶馆》剧组,到现在快 40 年了。我忘不了上一代老艺术家们告别演出的场景,忘不了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教导。" 退休十年后,专门为了 70 周年纪念演出再登舞台的杨桂香感慨道。
" 老一辈树立起来的这块招牌,现在希望年轻一代去继承,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这片舞台。" 今年在人艺舞台上迎来从艺 50 年的李士龙说。
北京人艺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是人艺历史上全部自主培养的 " 团带班 ",还是与艺术类高校联合培养的合办班,都为人艺舞台以及全国的演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 人是特别重要的。" 在冯远征看来,经历了几十年发展的北京人艺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2019 年,北京人艺重启 " 表演学员培训班 ",面向全社会具有一定经验的表演专业人才选拔队伍,组织开展长周期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培养与人艺表演风格相契合的青年演员,为剧院演员队伍注入新生力量。这不仅是北京人艺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一步,也为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借鉴。
" 老前辈们讲,先做人后做艺。北京人艺有一批用情、用心甚至用生命在创作的艺术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人艺的传统,有信念去续写剧院新的光荣。" 闫锐说。
(2004 年 7 月 21 日晚,话剧《雷雨》彩排演出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守正创新 开拓文艺新境界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 大幕拉开才是真的 "。
《龙须沟》沧桑巨变、《蔡文姬》源远流长、《雷雨》动人心魄、《茶馆》众生百象、《天下第一楼》百味人生 …… 一部部剧目长演不衰,串联起一幅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画卷。每一部作品的打磨,一个个鲜活角色的塑造,成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北京人艺建院之初,就有郭沫若、老舍、曹禺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孕育滋养,而剧院也正是以排演他们的剧作而著名。
(6 月 9 日,人艺经典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恢复线下首场演出。图为演员濮存昕(中)、冯远征(右)、何冰(左)在台上表演。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9 日晚,北京人艺经典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演《茶馆》,是人艺人为剧院庆祝生日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这次的演出是 " 回家 "。
从建院 30 周年进入《茶馆》剧组演到建院 70 周年,从当初的跑龙套到出演王掌柜,梁冠华说:"《茶馆》是一个丰碑,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是我个人的幸运,必须全力以赴。"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1956 年,老舍创作三幕话剧《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中国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1958 年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引起轰动。
20 世纪 80 年代,《茶馆》代表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让中国话剧进入了欧洲的视野。作为北京人艺大戏,《茶馆》自首演以来,60 多年过去了,如今依然一票难求。
70 年来,一代代人艺艺术家致力于出精品、传经典。近十年来,北京人艺不断排演保留剧目,令经典常演常新。同时,继续话剧民族化探索实践,着力打造新京味作品。继《我们的荆轲》之后,先后推出《司马迁》《杜甫》等大型历史剧;曹禺剧场启用后,连续排演三部曹禺经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
(1991 年 12 月 9 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历史剧《李白》在北京上演。演员濮存昕扮演李白。新华社记者杨飞摄)
戏剧是属于世界人类的文化瑰宝,多年来,北京人艺坚持 " 走出去,引进来 "。从《茶馆》首度走出国门展现 " 东方舞台的奇迹 ",到《知己》《李白》《我们的荆轲》《我爱桃花》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剧目交替赴海外巡演,越来越多的精品剧目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话剧传播的使者。在首都剧场,《推销员之死》《哗变》《洋麻将》等一批外国经典剧目持续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台精品在这里融合碰撞,交流对话。
" 从建院到现在,北京人艺一直在开拓创新,所以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冯远征说。
一曲彰显戏曲美学,充满写意诗化的 " 胡歌绝唱 ",让话剧民族化探索进入新境界;一束唤醒中国先锋戏剧的 " 绝对信号 ",引领了中国实验戏剧风潮。
(2007 年 11 月 9 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演出话剧《白鹿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此外,剧院硬件建设也取得质的飞跃。2012 年,集创作、制作为一体的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投入使用;2015 年,菊隐剧场落成揭幕;2021 年,历经 10 年筹划、两年半施工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建成运营 ……
时光流转,这座以 " 人民 " 命名的剧院,于舞台方寸间耕耘,于岁月沉淀中收获。
北京人艺用三百多部作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与舞台下几代观众共同见证时代变迁。它既是中国话剧的艺术殿堂,也是观众心中熟悉和亲切的家。
从史家胡同的一方小院,到拔地而起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时间铭记了这座艺术殿堂灿烂辉煌的过往,空间见证了这座剧院历久弥新的成长。
从创始者欧阳山尊等人开始,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创新,更把艺德修养作为永恒追求,共同缔造了为 " 人民 " 而生的艺术殿堂。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来源丨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