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6-12
纳鞋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过去人们都穿布鞋,鞋底都是布的。单鞋是布底的,棉鞋也是布底的,几乎所有的鞋都是布底的。这鞋底哪来的,纳出来的。这是当家过日子的事,那时没有哪个妇女不会纳鞋底。

纳鞋底,先要糊 " 布骨子 "。把穿破的衣服、床单拆成一块块的布片,剪去洞洞眼眼的部位,这就算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糊时,需找块门板,或选块平整的墙面。糊前需烧一小锅糨糊,要稀溜溜的才好。糊 " 布骨子 " 时,要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这样易干。糊时需一块块地、一层层地贴,还要将碎布的接头错开,就像砌墙时错开的砖缝一样,这样才牢固。一般要糊七八层左右,糊好了,晒干便可。

纳鞋底时,需将多层 " 布骨子 " 迭加起来。这厚薄随意。厚点的,耐磨,耐久,但略显笨拙。薄点的,轻巧漂亮,但不长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皆然。要恰到好处,只有折中。

纳鞋底时,先要依据脚或是鞋的大小,放个样子。这脚是长的,成人除外,尤其是孩子的脚,一年一个样。看到孩子的脚在长,做母亲的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孩子年年见长,忧的是,还要无休无止的劳作。生活总是这样,有忧有喜,就像天气有晴有阴一样。

纳鞋底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得从周边起针,再回到中间,然后半边半边地纳。否则鞋底会 " 张口 ",会起翘变形。纳鞋底是手上的力气活,力气小的,纳出的鞋底,松泡泡的,羞于见人;力气大的,则平平整整、板板扎扎的。这都有个实践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纳鞋底这活,时间颇长。就一双鞋底来说,通常得十天半月的工夫,一般都用饭前饭后的零星时间。此项活计,只见针来线往,用千针万线来形容,毫不为过。此项劳作不算太累,随机性挺大。最记得母亲纳鞋底的情景,冬天则围坐于床上,或是凑近火炉,暖和和的;夏天则坐于树荫之下,听蝉鸣鸟叫,任凉风荏苒。那时的冬日时节,常见几个老太太、小媳妇,墙边太阳下一坐,边纳鞋底,边唠家常。

锥子是纳鞋底必用工具。尽管这锥子很快,具有很强的穿透性。纳鞋底时,锥子常会发 " 涩 ",需将其在头发窠里荡一荡,光一光,否则锥针会拖泥带水的,锥不动。看到纳鞋底这一幕,让人联想到两句话,一指某人跟锥子一样,系指会用心计,会钻营,是什么好处都想得,什么便宜都沾得主。就是吃不得苦,吃不了亏。生活中这类人,大有人在。另一句话是成语,锥处囊中,其久必现。这是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这些人虽然暂处困境或逆境,一时被埋没。但其才华迟早要展现出来,其光茫必定会绽放出来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往事如梦。现如今人们都穿皮鞋,几乎没人再穿布鞋,加之也很少有得卖。多想再穿双母亲纳的布鞋啊,可母亲老了,已七老八十了。穿布鞋的好处是舒服,透气、养脚。这都是 " 量脚定做 " 的,不是大鞋,更不是小鞋。

来源 黔中书

文 徐永清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