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6 月 13 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则反垄断公示,坐实了吉利收购魅族控股权的传闻。在业内专家看来,通过收购魅族,对于吉利而言,一方面将直接获得进军手机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吉利在车机系统方面的 " 短板 " 日益暴露,成为横在其新能源转型道路上的一块大石,而魅族在 Flyme 系统上的积累,或许正是吉利所缺少的一块拼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两个 " 狂人 " 的结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二司披露的经营者集中案件公示显示,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星纪时代 ")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珠海魅族 ")、黄秀章(即魅族创始人黄章)等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 79.09% 股权。本次交易前,黄秀章与淘宝中国分别持有珠海魅族 49.08%、27.23% 的股权,共同控制珠海魅族。本次交易完成后,黄秀章对于珠海魅族的持股将降低至 9.79%,淘宝中国将退出对于珠海魅族的持股与控制;收购方星纪时代将持有珠海魅族 79.09% 的股权,取得对珠海魅族的单独控制。星纪时代与魅族方面均对外证实,双方已就战略投资事宜签署协议,交易细节还在协商中。
星纪时代是吉利集团进军手机业务的主要平台。企查查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吉利集团和李书福分别持股 32.3% 和 6.15%。去年 9 月,星纪时代落户武汉经开区,并宣布进军手机领域,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当时李书福表示," 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市场监管总局的公示显示,星纪时代目前尚未实际开展业务。而从今年年初开始,关于吉利收购魅族的消息开始流传。头豹研究院分析师黄旖晴认为,吉利收购魅族,在完善汽车体系的同时,也将开辟全新的手机市场,掌握汽车和手机两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通两个终端的连接端口。" 智能手机与汽车之间互联互通所形成的车机协同有助于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是与车连接的重要设备,尤其在智能座舱领域,手机功能可以与智能座舱功能相互赋能。车企制造手机会与旗下汽车进行深度绑定,全方位打造智能生态圈,逐步迈向万物互联。"
成立于的 2003 年的魅族,最初由 MP3 播放器入手,赢得一大批忠实粉丝。2007 年,魅族转型智能手机领域,2009 年发布了 M8 智能手机,系统由 WinCE 定制,2012 年推出了基于安卓的 Flyme 系统。
魅族的创始人黄章,有 " 产品狂人 " 之称,对产品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被认为是国内最接近乔布斯风格的创业者之一。而其对产品的不少理念,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雷军等人。而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则一向被称作 " 造车狂人 "。两个 " 狂人 ",为何能走到一起?
对于魅族而言,被吉利这样的大型车企收购,也许是个不错的结局。尽管在智能手机领域入局甚早,但随着小米、华为、OPPO 等众多国产厂商相继崛起,魅族却一次次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逐步被边缘化。2015 年,魅族获得阿里等 6.5 亿美元融资,开启 " 机海 " 战略,并推出性价比路线的 " 魅蓝 " 子品牌,但由于手机质量频频被吐槽," 魅蓝 " 很快又被放弃。2018 年,魅族出货量由此前 2000 万台以上锐降至 948 万台,此后就再不公布出货数据。
IDC 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数据显示,OPPO、荣耀、vivo、苹果、小米位列前五,魅族则是 " 其他 " 之一。更糟糕的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面临急剧下滑。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 1-4 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 8742.5 万部,同比下降 30.3%。
而吉利的新能源转型,也并非一路坦途。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吉利汽车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去年实现净利润 48.47 亿元,降幅 12.4%。
车机智能,合纵连横
对于吉利集团来说,收购魅族,一方面可以快速获得设计生产智能手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补上吉利在车机系统方面的重要 " 短板 "。
△网友吐槽吉利车机
尽管吉利近年转型新能源业务表现可圈可点,但其车机系统也时常在社交媒体上被吐槽。而魅族自主研发的 Flyme 系统,曾在用户中有着不错的口碑。此前,Flyme 系统还被应用在一些电视盒子。去年 3 月,魅族官方宣布,将推出 Flyme for Car 车载系统。而今年 6 月 7 日,魅族与吉利旗下领克品牌在微博互动,被业内猜测为 Flyme For Car 车载系统可能率先在领克汽车亮相。
今年 3 月,在吉利汽车 2021 年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控股集团副主席、执行董事李东辉表示,吉利控股集团要把汽车主业做好,一定要实现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转型,必须要构建有竞争力的科技生态体系,通过在新能源科技、车联网、自动驾驶、车载芯片、操作系统等各核心硬核科技领域的布局,做强科技生态圈。
事实上,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智能化几乎是所有厂商均无法忽视的方向,而智能化一方面包括智能驾驶,另一方面则是车内智能互联系统。中信证券预计,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超 570 万辆,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超 1300 万辆,电动化加速汽车产品智能化进程。汽车正在经历从 " 功能机 " 到 " 智能机 " 的时代,新能源汽车普及将加速这一进程。
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5-2019 年,中国智能车机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由 145.5 亿元增长至 230.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1%。预计 2019-2024 年市场规模将以 14.3% 的速率保持增长,2024 年有望达到 448.7 亿元。
在车机系统方面的竞争,已经空前激烈。除了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车企自研系统外,还有苹果、华为等众多科技企业试图通过提供软件直接切入市场,与渴求汽车智能化、却缺乏软件设计能力的传统车企展开合纵连横。
不久前的 WWDC2022 发布会上,苹果再度对自家的 Carplay 系统进行大幅升级。通过 Carplay,用户可以轻松控制车内的导航、电台、空调、电话、座椅加热等功能,并实现与手机互联。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CarPlay 已与全球超过 70 家车企就 720 款车型展开合作。
6 月 9 日,五菱汽车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上汽通用五菱和大疆合作成果即将落地,首款搭载大疆车载系统的新能源量产车型即将上市。作为无人机巨头的大疆,2016 年宣布启动车载业务,据说去年底团队已近千人。而搭载华为车载系统的 AITO 品牌问界 M5,此前则表示,5 月份交付量突破 5000 辆,上市 87 天累计交付 11296 辆。
国内人工智能龙头科大讯飞也早已布局车内智能市场。此前,科大讯飞已面向汽车厂商推出飞鱼智能助理、飞鱼 OS 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其 2021 年年报显示,公司智慧汽车业务累计交付车型 1200 余款,汽车前装累计搭载量逾 3900 万套;汽车领域收入则从 2017 年的 2.49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4.49 亿元。
黄旖晴认为,当前以智能化为赛点的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已经来临,智能汽车的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拥有软件算法服务能力和全栈式整车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入局者将在汽车智能化赛道中脱颖而出。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