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6-14
南京六朝石刻,字写反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南朝石刻辟邪的原型是什么?

麒麟和辟邪原型是同一个吗?

南朝的 " 文学天团 "

为什么会在碑额上把文字写反了?

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南朝气韵》

给出了答案。

近日,一场 " 石刻中的六朝 " 学术分享会,在南京可一书店 · 仙林艺术中心举行。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岭,南京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史梅和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

qí lín,

1500 年前它们写作骐驎

六朝帝陵前都有一对石麒麟镇守,它们守望 1500 年,兢兢业业。

" 为什么我们把帝陵前的石兽叫做麒麟?因为六朝人就把它叫‘ qí lín ’,只是,当时这两个字写作‘骐驎’。" 张学锋说。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中就记载,中大同元年春正月丁未,曲阿县建陵隧口石骐驎动,有大蛇斗隧中,其一被伤奔走。文献中的曲阿县就是现在的镇江丹阳,建陵是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陵墓。意思是:萧顺之的帝陵墓道口,骐驎在跳动,还有几条大蛇在墓道口打架,其中一条蛇被打伤以后逃跑了。

张学锋说,文献中的 " 骐驎 " 二字,现在已经不用了,统一改用 " 麒麟 "。

辟邪(左)、麒麟(中、右)

说起麒麟,大家印象中,它是一种瑞兽,长两个角,一头飞起的鬃毛。" 大家印象中的麒麟,是宋代以后逐渐定型的。南朝石刻分为两种形状:一种体型修长,从头部到颈部再到背部、尾部,整体呈一个横过来的 S 型曲线,这种造型的叫做麒麟,原型是虎。第二种则如曾经的南京市标一样,第二种形象,我们把它叫辟邪,原型是狮子。"

麒麟

辟邪

" 使用麒麟还是辟邪,和墓葬的等级有关。麒麟专用在皇帝、皇后或已故太子的陵前。辟邪则用在宗室王侯墓前。麒麟在头顶有一角或两角,辟邪头顶无角、长鬃吐舌。" 张学锋说,南朝皇室都选择环山、前面有水的地方作为 " 地下寝宫 "。陵墓前的石刻明明白白告诉你,我就葬在这里。至于是皇帝还是宗师王侯,看看墓前的石兽就知道了,若是麒麟,不是皇帝皇后,就是已故太子;若是辟邪,则是宗室王侯。

南朝时,齐、梁皇室作为丹阳人,驾崩后全部归葬丹阳,所以,在今天的丹阳东北郊,我们看到的石刻基本上都是麒麟的形状。王侯死后都在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附近择地埋藏,所以南京附近的绝大多数是辟邪。

南京狮子冲昭明太子萧统和生母丁贵嫔的安宁陵前是麒麟。" 昭明太子陵前的石刻是麒麟,无需考古发掘,只要看到这样的石刻形象,就能知道后面葬的是皇帝级别的人物。" 张学锋说。

反书,

南朝知识精英们开创新书体

中国美术馆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认为,南朝石刻具有气贯长虹的灵动。

萧景墓石刻的反书

在南朝石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有的神道石柱上的文字是反刻的,读的时候要作镜像逆读。这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而为?

张学锋介绍说,南朝陵墓前的神道石柱上,有方形的额叫方额,方额中间有文字。既有反的,也有不反的。" 如果两个柱额都朝向神道入口处,则额上文字都为正书。如果两个柱额相对,则可能为反书。

萧顺之陵石刻的反书

萧顺之陵航拍

比如丹阳萧顺之陵、南京萧景墓,相对的方额上的文字就是完完全全的反书。" 萧顺之是梁武帝的父亲,萧顺之的陵墓石刻是丹阳萧梁帝陵石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其中,南柱额文,字为反书逆读,北柱额文字正书顺读,文为: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张学锋说,为什么有的石柱要对着,有的要朝外?这是一个谜。

萧景墓石刻反书拓片

石刻上的反书有什么规律可循?程章灿说,在南朝的书法里,有一种书体就是反书。" 只要你留心,会发现石刻上的文字,反的程度不一。有的是彻头彻尾都是反的,有的是则是字不反、读的顺序相反。彻头彻尾的反书一直被运用到现在,现在,大家刻印章的时候用的就是反书。"

为什么会出现反书?童岭认为,1500 多年前,贵族之间以学问学识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风华。为了显示 " 我的脑袋瓜比你的脑袋瓜好使 ",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体。如:虎爪书、反书 …… 知识精英们的书体发明还影响到了工匠。" 六朝墓砖上也发现有反书情况。同一块墓砖上的文字,可能大多数是正的,但其中混合了若干反字。"

4 块碑!

萧秀墓前石碑为何多得出奇?

南朝石刻中,石碑最多的当属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的萧秀陵墓石刻。墓前的石刻中有 4 块碑,比一般陵墓多一对。

4 块碑中,其中的一对石碑,东西各站立一块,东碑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碑额尚存 " □□散□常侍司空安成康王□碑 " 等字,碑身正反两面的字都已不存。西碑额上刻 " 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 " 字样,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背面还有门生故吏 1300 余人的姓名,如西曹吏秦□兴、小史宋慧、吏朱兴之等,为研究南朝职官制度及地方社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萧秀是梁太祖萧顺之第 7 个儿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弟。

程章灿

" 石刻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但真正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则是从汉代开始。东汉时期,墓碑成为丧葬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一个人去世后,亲人、朋友都会为他立碑,或歌功颂德,或进行评价。" 程章灿介绍。

这种现象在汉末建安时期戛然而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禁止立碑。他的理由是:汉碑的制作并不简单,选一方上等的石料,请文人做墓碑文,请书法家书写,再寻找技术高超的刻工刻石,每一项花费都颇多。这就使得许多孝子贤孙因为给先人立碑而倾家荡产,造成了社会经济上的许多负担。其次,碑石由于是为长辈、先人所立,碑文内容多溢美之词,一派弄虚作假,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那么,南朝时期,萧秀墓为何有 4 块碑?一般解释为萧秀交友甚广,与府中文人关系很好,所以,在他去世时,这些文人争相为他写碑文。碑文由当时 4 个著名的文人王僧孺、陆倕、裴子野和刘孝绰所写,他们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本来要从这 4 篇碑文中选择最好的刻碑,但由于 4 篇碑文难分高下,所以全部刻成石碑。

" 我以为,事实可能不是这样。当时墓碑就有这样一种规格,就是可以立两块碑甚至四碑并立。萧秀曾经在很多地方任职,他做过江州刺史,又做过荆州刺史,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的下属,各自出资为他立碑,就可能有多块碑。这也是继承汉碑的传统。" 程章灿这样认为。

好书推荐

《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

程章灿 张学锋 童岭 解说

凤凰出版社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华夏古迹图团队负责人邵世海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编辑 张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