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 都市报报道,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前往郑州沟通村镇银行 " 取款难 " 的储户被赋 " 红码 "。多位接受采访的储户称,在扫码填报个人信息后,其场所码或豫康码显示为 " 红码 ",赋码原因为 " 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 " 等;但同行赴郑州的非储户人员健康码则未受影响。此外,还有多位未前往郑州的储户在填报信息后被赋为 " 红码 "。看了这条消息,第一反应是,这个红码成精了。
一言不合先红码,而且精准 " 分红 ",这波操作惊爆眼球。
根据郑州疫情防控规定,目前低风险地区来郑州只需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示行程卡和健康码。郑州 12345 也表示,未接外地来郑赋红码通知。也就是说,对特别人群予以 " 分红 " 待遇,于法于规均无据。
这场闹剧,当然应该先由 " 始作俑者 " 纠错,为群众 " 消红 "。但 " 始作俑者 " 并没有这样做,这一怪事的压力全部加诸相应群体的身上,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 红 "。
澎湃新闻的报道则显示了某种被暗示的 " 解决之道 ":被赋红码的村镇银行储户离开郑州绿码就回来了,留下者则需自费隔离。可想而知,这意味着一系列波折和艰险加身。
至此," 红码成精 " 怪事的指向性就颇为明确了。" 分红 " 不过是一种惩罚,想 " 消红 ",那就得闭嘴离开。
河南一些村镇银行 " 取款难 " 事件发生有日,取不到钱的储户心情可想而知,他们想进行沟通的意图很好理解,而这种 " 沟通权 " 也依法受到保护。利用强赋红码的手段将群众 " 逼退 ",这是违法而武断的套路。
用这种手段 " 堵死 " 群众表达诉求的通道,也许能一时获得 " 效果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缓兵之计、逃避手段,时间长了,依然可能被舆情压力 " 反制 "。此次 " 分红 " 事件发生后,国内多家媒体集体跟进关注,不就是人们可以换一种形式表达诉求的明证吗?不就是阻塞沟通渠道反激发多渠道 " 沟通 "、想降温处理反而高温燃烧的明证吗?
群众的 " 沟通 " 压不倒、阻不得,这早已为经验教训所验证,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一事,不过是又一条 " 领鲜 " 的教训罢了。
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三令五申听取民声、为群众排忧解难。个别地方个别部门,有没有记到心里、表现在行动上?
为了某个目的而不惜浪费巨大的公共资源,赋红码、逼人就范,提供了一种错误的也令人警觉的 " 示范 "。红码竟然成了 " 制约 " 神器,这是对科学防疫政策的不尊重,这是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不尊重,也是对政府部门形象的不尊重。此风断不可长。
赋红码,绝非一般部门一般人员所能完成。到底谁干了这事,理当有部门出面 " 认领 ",及早纠错,平息纷争。对此事理当严肃问责,以负责任的处理结果回应公众的关切。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